《极品偷香》第606章 传遍全村

    [,net]
    之后若兮便起床了,我们吃完早饭便着急去了镇子上,批量采购货物,桂枝婶子那肯定是满足不了的。
    “这边就一个大型超市吗?”
    若兮问道,“咱好不容易奉献一次,得弄点好的,别弄些杂牌子糊弄事。”
    “恩,就一个家家乐,其他的都很小,只能算是批发部。其实东西都是一样的,只要是市面上常见的品牌,都是保真的。”
    我说道。
    “那行。”
    若兮开着车带我直奔家家乐,这边的规模跟金元的肯定没法比,但在罗雀却已经是最大型的了,商城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超市,第二层是日用百货,卖衣服什么的,三层是个电影院,虽然没法跟万达、恒大那种比,但还是很得当地人喜欢的。
    在超市里我俩一人一辆推车,直奔粮油区,“花生油要大桶的吗?龙大、鲁花、胡姬花?哪个牌子?”
    若兮想了想,“好像胡姬花的好一点吧?就它吧。”
    “可是有点贵啊。一百多块呢。对村里那帮爷爷奶奶来说,六七十块的那种就很不错了。他们平时还都吃豆油呢。要不就是低劣的那种自加工花生油。”
    我说道。
    “那不行,他们不识货,可他们的孩子和邻居识啊。我们要的就是品牌效应,六七十块的花生油也可以吃,吃着也不错,但起不到那种轰动的效果,你能,你能想象到吗?”
    没看出来,若兮竟然还有几分营销的才能,多花这点钱确实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过去的我还是更尊重物质的实用性,对品牌、品质、层次的要求不高,看来跟若兮在一块是需要提高下我的品味了,不然自己感觉都掉渣。
    “好,好。”
    听了他的话,我弄了二十桶花生油,她又挑了二十袋精选东北大米,我们的推车装不下,索性找了超市管理,他们安排专人给我们搬上车的,后来车装不下,我们便又定了二十袋面粉,二百斤鸡蛋,超市帮我们找了送货的车,直奔张家村。
    出门前我和我妈就商定了十个真正的穷苦人家,有孤寡老人,没有任何收入和低保的、有重疾慢性病,常年需要化疗买药住院的、有孩子多花销太大,无力承担孩子学费的。其实,谁家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有的人喜欢伪装的好过一点,就是怕被人在背后笑话,但再伪装也瞒不过大家的眼睛,特别是在村里,根本就没有秘密可言,那些闲的没事的老婆们就喜欢议论这家那家的事,谁家出点丑的话,立马就会传遍全村。
    回来后,我们带着货车就挨着转,每家都是两份,去第一家的时候,孤寡老人就一个老太太,已经八十七岁了,有三个孩子,儿子在金元做小生意,常年不回来,两个女儿一个嫁到了镇上,一个嫁到了省城,老伴死了得十五年了,平日里没人来照看她,一直都是自食其力。有时候邻居街坊的看不下去,做了水饺、包子之类的就给她送点,几个孩子很少来照顾她,也没人愿意接到自己家里给她养老,这件事在我们村里很出名,基本大家议论起来的时候都会气愤的骂街,老人辛苦一辈子,养了三个孩子,到头来,只能是孤独终老,说实话,这个年龄了,原本就身体不好,真说不好哪天就可能突死在家里,有的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没人去那年久失修的老院看看,人要是死了,尸体可能都得腐烂。
    老太太对我还有点印象,说实话,真的是家徒四壁,屋里黑漆漆的,墙全都掉皮了,沙发烂的根本就没法坐人,里面的棉垫都快掉光了,茶碗不是掉把的就是裂口的,老人眼神不太好,戴着老花镜激动的拉着我的手,没说两句话就落了泪,我们都懂,可能这两桶油、两袋面、两袋米、二十斤鸡蛋,什么都改变不了,甚至,她自己不舍得吃,回头还得再分给自己的孩子,而过一段时间后,她依旧会继续过往的生活,但也只能算是我个人的一份心意吧,做为外人,真的无力去触碰太多,这样境况的人大有人在,我很同情,最重要的还是她的三个孩子能做点什么,但那些人也是五十岁上下,孩子刚刚面临毕业,即将结婚生子或者已经结婚生子,压力自然不小,我相信,他们但凡好过一点的话,肯定不会这么绝情的。
    若兮在旁边一直没说话,她似乎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了,老人睡的还是土炕,抗周边贴满了报纸,屋外堆放着很多酒瓶、纸箱,想来这是老人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出去一点点积攒的,断了一根腿的破茶几上摆着半块凉馒头和一小碟咸菜,老旧的黑白电视机的年龄比我都大,这一切对若兮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在她的印象中,这不该是人住的地方。
    老人一直送我们到了街上才含着泪回了家,看着她蹒跚的背影和裹了脚的步幅,我点了颗烟,一阵唏嘘,“这是个让人绝望的故事。如果将来我们的子孙也这样的话,真不如不婚不育,欢乐一生。”
    “凡事都有两面性,老人的悲剧也可能来源她自己。算了,下一家吧。”
    若兮摇晃着脑袋,想飞速从这种阵痛的情绪中走出,下一家就在斜对面,夫妻两人都患有重疾,男的食道癌,女的尿毒症,男的做手术后将大肠截断,在身上加了食袋。女的现在依旧每周透析,每次都要花费几千块的费用,俩人就一个孩子,很争气,去年考上了浙江大学,在学校里表现活跃,省吃俭用,利用课外时间做家教和兼职,不单学费生活费能自给自足,还每个月能往家里寄一千块钱,虽然对老两口的花销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村里人都对他家很同情,特别是孩子,组织过两次集体捐款,我听说第一书记王全磊刚来的第二天就以个人名义捐了两千块钱,真挺大方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