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从这部分西夏文上面,就可以说这批西夏古瓷是西夏王国的瑰宝,也是我国历史上党项民族的历史见证,除去自身所包含的审美艺术价值外,还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后人解读西夏王国的金钥匙。(..)?(..)?(..)?(..)?(..)
西夏瓷受磁州窑、耀州窑和山西各瓷窑先进工艺的影响,加之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南方先进制瓷工艺的介入,西夏瓷融南北文化之精华逐步成为陶瓷界的一朵奇葩。
目前,西夏瓷逐步得到世界的关注,特别是西夏白瓷和剔刻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的珍品。
当然,除了这一批具深刻文化内涵的文物之外,西夏的陶瓷艺术也是十分精湛的,特别是西夏的酒具。
西夏人喝酒已经是一种文化,所以不要以为酒器就是实用器,其实也是具极高的文化内涵的。
韩孔雀找到的瓷窑,一座就是专门烧制酒具的,当然也金银器作坊,也是专门制作酒具的,但相比金银器,韩孔雀更加重视西夏的瓷器。
西夏的酒具太精美了,其盛酒器美轮美奂,其饮酒器别具匠心,西夏酒具可以说是达到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高峰。
韩孔雀知道,西夏的酿酒业由官府掌控,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由高寒地区的游牧逐步向农耕文明靠拢,可以说是这个民族在生活中的常用消费品。
到了西夏立国,酒便始终伴随着这个小王国的成长与灭亡。
所以,在后来发现的瓷器之中,酒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只是这么一批瓷器,就足够韩孔雀专门建立一家大型博物馆用来存储和展出了。
刚开始韩孔雀还没特别重视这批瓷器,后来因为铭文,所以韩孔雀仔细查看了很多酒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在古代的西夏,他们十分看重酒器。
而且于山也发现,这里的酒器十分齐全,按照大类来分,就分为储酒器和饮酒器,如果按照艺术价值来分,又分为实用器和祭器。
西夏的盛酒器主要瓮、瓶、罐、缸等,既易于存放,或者运输、携带,又能防止减少挥发。
韩孔雀在这里找到了太多的酒器,各式各样的都,比如说先前那个小口瓶,其实就是一件酒器,而为什么这样的小口瓶上铭文?
这个还需要从这些酒器的作用,和使用的人物来分析,当然,这样看来,可以带铭文的,又不止是一件小口瓶了,所以后面韩孔雀又发现了,很多酒器之上带铭文。
先说瓮,瓮是大器,器物高大,口径较小,腹径肥大,一般高都在40厘米以上。
常见的瓮四耳系、双耳系,而无系的瓮较少,因为系的瓮携带、搬动都比较方便。
由于瓮的腹大口小,盛固体物件不方便取用,而方便盛储的是液体,制作精美的绝大多数用作盛酒。
所以,在这里发现的瓮里面,全都装着美酒,这也算是韩孔雀的外收获。
不过,韩孔雀并没打开,毕竟现在还在古墓之中,就算里面美酒,韩孔雀也没心喝。
比起瓮来,罐的口径要大,整体没瓮那样高大,这些其实是用来大规模储藏酒的酒器,或者干脆就是平民使用的储酒器。
而在这里的,当然不是普通的储酒器,所以里面的酒,也肯定不简单。
可以说,韩孔雀在这里发现的所储酒器,里面都应该是装着酒的,只不过一些保存到并不好,所以挥发干净了。
但就是这样,这次韩孔雀发掘出来的酒,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毕竟不管是瓮还是灌,其数量都不少,而这两种储酒器的体积都不小,每一只罐子,每一只瓮之中,都着大量酒液,这就让韩孔雀的这次收获,变得多了很多。
当然,西夏盛酒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瓶,这里面就梅瓶,这些梅瓶里面也装着酒,不过,梅瓶毕竟不如瓮大,所以酒的数量就少了点。
加上梅瓶要比瓮和灌都难以烧制,所以数量也不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梅瓶在西夏的地位决定的。
在西夏,梅瓶又称作经瓶,其主要功能是在佛事活动中用以盛酒,也就是谈佛念经或与写经关,所以称“经瓶”。
西夏经瓶又分为广口瓶与小口瓶,刚才韩孔雀特别关注的那件铭文的小口瓶就是经瓶,是一件活佛用来盛酒的经瓶,所以上面出现铭文,是很正常的。
在西夏,他们习惯将口径大一些的称为“广口瓶”,口径小的称为“梅瓶”。
当然,经瓶也是各式各样的,在西夏众多的“经瓶”之中,又分为素瓶与剔刻花瓶,素瓶主要是黑色和茶叶末釉,而剔刻花则还白色。
韩孔雀发现的人物图案的“经瓶”可以说是西夏盛酒器中的佼佼者,这类人物图案的瓶已知两种,一种是人物胡须的,另一种是人物无胡须的。
已知胡须的人物瓶,瓶口略残,釉色为白中泛青,釉面较薄,主图案是一位留胡须的饮酒者,面额丰满,秃发,微醉状,半坐,头上生出祥云。
另一个瓶的主图案相同,差别在人物无胡须。
还一类器物是介于盛酒器与饮酒器之间,这就是扁壶,像扁壶这种器物,最适于路途携带,是游牧民族马背上的常见必备物件。
先前韩孔雀也发现了一件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的白瓷扁壶,那件扁壶长20厘米宽17厘米,扁壶不但贴花和印花工艺,而且还汉文和西夏文结合的铭文,所以它肯定是酒器之中的精品。
除了上述的这些储酒器,再就是饮酒器了,西夏饮酒器大小之分,大的如碗,小的杯,形式多样。
碗类主要是喝马奶酒、葡萄酒所使用的,因为此类酒的酒精度较低,所以用碗来喝,而这十分对蒙古人的胃口,所以这种碗也特别多。
也许是因为用碗喝酒十分符合蒙古人的习惯,所以,韩孔雀发现的大量瓷器之中,在数量上,碗绝对占据了绝大多数。
这些碗都比较特殊,跟普通的碗相比,着很大的不同,所以韩孔雀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西夏制造的。
这些碗跟普通碗是不同的,因为在西夏,他们饮酒的碗分为一般和比较特殊的,严格地说是瓷质碗式匜。
这种碗式匜,就是在瓷胎制作成形时,在口沿处向外压一下,或者用手指在口沿处拉一下,在口沿处一处凹槽,形成如匜样的流,饮用时,碗内的液体不向周围溢出,可以说这是西夏人的一种创造。
西夏的这种瓷质匜也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碗式,二是碟式,三是豆式,四是仿古代铜匜式。
西夏的碗式匜,大概是烧废的碗所带来的启迪,因为西夏的烧瓷坯胎含沙较多,又地处西北干燥的荒漠性气候带,坯胎做成后要晾干的一道工序,而这道工序是西夏瓷器烧制是否成功的关键。
晾得太干了,胎体就会裂纹,晾得干不到位,湿度偏大,入窑后就会变形。
裂纹的器物烧制出来不可用,但变了形的器物还可以用。
碗、碟之类的变形产品,在使用中被发现,歪歪斜斜的,虽不好看,但喝汤不漏,喝酒不洒,喝奶不乱流,于是,工匠们在烧制喝酒用的一些器物时,在做好坯子后,在口沿做一个缺口,类似匜的流。
西夏的这种碗很多,韩孔雀发现了不少完整的各色釉的窑碗,但多半是不工整的,是歪歪斜斜的,韩孔雀知道,这和西夏人爱喝酒、常喝奶的生活习惯是关联的。
爱喝酒,就很容易发展出喝酒的文化,比如这种碗式匜只能喝低度数的酒,当然,喝低度酒也不止是用碗式匜,高足杯也可以,而且西夏也发展出来了各式各样的高足杯。
西夏的高足杯的高度6-9厘米不等,黑、白、褐、青等各种釉色都,这种器型,是足高占总高度的三分之一,杯口的直径比杯的通高要略大一点,杯足露胎,其余部分满挂釉,足部上小下大,足底部挖空一点。
如果喝高度酒,那么就必须换酒器了,那就需要用酒杯,比如无耳杯和双耳杯。
无耳杯已发现的制造方法都一样,式样差别不大,芒口、圆腹、高足。西夏的这种酒杯,足底较小,腹部一小孔。
这个小孔,两个作用,一是烧制酒杯坯时,蘸了釉水的胎是杯口向下倒扣烧制的,为防粘连口沿处不上釉所以是芒口。
另外是底很小,由于足底如果立在平面上烧制,很不稳当,也由于头重脚轻,容易变形或倒下。
这样,酒杯必然倒扣着烧,既然倒扣着,腹部大,内存空气就多,空气不排出,加热后就要膨胀,会把腹部胀破或使腹部变形,这就是腹部要一个小孔的原由。
这是烧制技术层面上的作用,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在饮酒时,中间一个小孔叫“公平心”。(未完待续。)
无弹窗,百度搜索(),里面更新速度快、广告少、章节完整、破防盗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