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生意动》2.禁忌情感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屏幕上出来一个人物就会问妈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我把这个问题用于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爸爸终于忍不住,无奈地说“人不是只用好和坏就可以区分的。”我似懂非懂地闭上了嘴,但心里还是暗想,林妹妹寄人篱下受人排挤,偏偏孤标傲世才情无两,应该是好人,而宝姑娘四处逢源人人追捧,每每虚情假意惺惺作态,一定是坏人才对。按着这样的理解,在从童年走向少年的岁月中,每看红楼必是为林妹妹流了不知多少眼泪,又把宝姐姐在心里编排了无数的恶名。
    现在回想,那时我眼里的世界着实简单的可爱,仿佛黑白二色就可以为一切定位。直到有一天,无意间拿起了书橱中一本封面晦暗的书(那时我看书喜欢挑封面漂亮的,所以之前从未注意到有这本书。),赭色的封面上冷冰冰的四个字“同情的罪”,好奇怪的名字,作者茨威格,更是没听说过,好奇心地驱使下,一口气读下去。故事讲的是一个新入伍的军官在一次舞会上误请了一个跛脚女孩跳舞,无比的尴尬之后,他决定为这件事做出补偿,于是登门道歉,从此和这个家庭这个女孩有了来往,在往来之中军官暗恋上了女孩的漂亮表姐,因而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在两个女孩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谁知表姐已有婚约,而跛脚女孩坠入了军官的魅力陷阱,爱上了这个军官,但是军官对她却是自始至终只有同情,女孩的父亲爱女心切,不断地说服军官接受她的女儿不要残忍地带走她唯一的希望,最后甚至不惜苦苦哀求他娶女孩为妻,军官在妥协和反抗之间不断犹疑,结果一次无意的谈话被女孩听到,女孩知道了军官对她只有同情,选择了最惨烈的方式作为报复,她纵身从高处跳下……从此,军官的良知受到了永远不能解脱的谴责。
    合上书页,我静静的呆住了,故事里没有人阴险毒辣迫害其他人,也没有人无私忘我拯救其他人,里面写得都是普通的人,既有着善良的一面又有着自私的一面,在事关切身利益的选择面前,天平最终指向了内心深处的认同,一切的一切即匪夷所思又是人之常情。十三岁的我当时没法评论这样的故事,甚至理不清楚自己的思绪,因为没办法按照我一贯的标准来解析这样的。迷茫中,我意识到,原来世界除了极端的黑色和白色,更多的是深深浅浅难以解析的灰色。 而大部分人,称不上是完全的好人,但也绝对不是所谓的坏人,都只是有着七情六欲、尘俗之思的凡人,面对不同的环境,身处不同的情境,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而“好”与“坏”却是相对的标准,在不同的立场下,会有不同的注解。
    最初的惊慌平息后,我又读了茨威格的其他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了一个女人暗恋一生却不被所爱的人认识的故事,那样彻底的付出,得到的却是更加彻底的绝望。让年少的我第一次认识到爱情的残酷。《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是关于突如其来的爱情的故事。原来爱情并没有那么多准备,只是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但是爱是爱了,结局却不一定会是对的。等等等等,还读了许多。在这位以细腻的女性心理描写而享誉文坛的大师引导之下,我逐渐明白,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你情我愿,其间,会因着个中原因有着各式各样的表达,甚至到最后面目全非。而人性,却是世界上最难确定的东西。
    后来,十四岁时,我读了张爱玲,先前有了茨大师的启蒙,她笔下描述的各异人性已经不至于完全理解不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心经》还是吓了当年的我一跳,讲述了女儿爱上父亲而不惜用种种方法扼杀了父母的爱情,最终父亲选择逃避,与女儿的同学私奔的故事。篇幅很短,文字冷硬犀利,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白描般的几个场景,看完之后心头泛起了寒霜。那时的我并不太能接受这种关于父女之间的爱情的。记得当时看完非常的不喜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文字让我对于人性对于爱情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后来,年纪渐长,了解到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相关理论,对此更是见怪不怪。只是觉得张爱玲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的闭塞坏境之下竟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真是不可思议。当然,她的其它作品也是写尽了各式扭曲的人性。对于我关于这个世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作用非浅。
    再后来,上大学时,读了风靡一时的《上海宝贝》,又看过沸沸扬扬的“木子美日记”。它们更多的是带给我感官上的冲击,没有得到心理上太多的回应。同样是描述禁忌的情感,茨威格的笔触细致传神,张爱玲的文风简洁优雅,他们冷静沉稳地讲述形形色色的人生、揭示各色各异的人性,没有太露骨的描写,却一切尽在不言中,是扭曲的人性变态的情感,读起来却不会带给你不洁的感觉。所以,我很庆幸,最初接触到的是这样的作品,它们使我在震惊之余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们教会我理解那些禁忌的情感,了解那些扭曲的人性,在认知了各色的人生之后,我更加向往单纯美好的世界,即使身不由己,至少可以固执地坚持心灵的纯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