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23.□□的革命路线

    如果比较起来,在中国革命前十年中,城市为革命中心,中央苏区是城乡路线激烈斗争的地区,乃城市中心论的延续;
    延安十年,则农村为革命中心,城市为次要的辅补,在这期间,□□成长为农村革命路线的卓越领袖,城市路线则以刘少奇为代表。
    在□□决议之中,□□高度称赞了刘少奇的白区革命路线,到革命取得全国的胜利之后,革命工作的中心又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始城市领导农村的新局面。
    于城市陌生不熟悉的□□,不得不大力借助于刘少奇的城市工作的杰出才能,因而,刘少奇上升为出□□外的第二号重要领袖人物。
    随着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毛刘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为□□爆发打倒刘少奇埋下了可怕的隐患种子,从而造成中国十年的历史大悲剧。
    □□在60年代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天不学习,撵不上刘少奇。”在毛领导的几年当中,中国的经济大幅度倒退,他的路线也遭到惨败。
    刘少奇的城市路线则日益成功,全力也日益上升。这样对毛的领袖地位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这是毛所不能容忍的。
    因而,他虽然内定了刘是他的接班人,但到了60年代后期,他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刘少奇了。
    所以,他故招重使,再一次发动一场规模巨大的群众运动,如同他干革命一样,从下面借助发动“□□”来打倒了刘少奇。
    晚年时,他自我评价,认为自己一生只干成了两件事:一是建立了新中国;二是造就了□□。
    这两件事的方式是相似的,都是自下而上的发动起来的群众运动,借以打倒自己的对手。
    先是在农村,领导一场农民革命,推翻了□□;后是在城市,领导红卫兵运动,用红宝书打倒了刘少奇。
    □□自己有一个比喻:他说自己制作了一篇大文章,上篇是领导革命成功,下篇就是发动一场□□。
    如果,总括来说,中俄革命恰好相辅相成,两者互补互渗,不同时期,主次互换,中心互置,城乡互补互支持。
    一个简洁有力的图式往往胜于一大本厚书的文字阐述。
    马克思主义:城市——城市(互逆)
    理论中介——列宁主义:城市——农村(互渗)
    □□主义:城市——农村——城市(互补)
    我们读书要带着问题读,他是开启每一本书的最好钥匙,于马克思,我偏偏提出了农民与土地的农村问题,于列斯则是城乡问题,于□□则是城市无产阶级,于□□刘少奇则是乡村问题。
    这样一来,城乡对比,大师们各自的不足与缺陷,都一一明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问题读书法,或叫专题读书法,并不是为难伟大的前辈,而是尽可能的不崇拜权威和伟大的偶像。
    独立自主地提出许多重大的问题,“疑乃进之始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我们不仅要怀疑一切,也要敢于求证一切。
    还是多多来信吧!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互相讨论互相印证也是必要的。不要等到自认成熟的那一天再将思想拿出来,那样的成熟是有限度的。
    真正的成熟是在激烈的争论中碰撞成熟的。你要想砍更多的山柴,还是先磨好手中的利斧,砍起来柴才会快、多、好,只要有力气,磨刀不会误了砍柴功的。
    我们于马克思都有兴趣,那就让我们成为两人小组,请说说你批评的意见吧!
    0999.03.21
    2007.11.01.23:49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