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21.走近马克思

    对于我们的读书方向,我们试图“回到马克思去”的路子是真正走对了。
    萨特预言说:马克思主义将在一两百年内无人能够超越。
    这于我们来说,与其说是不幸,倒不如说是大幸,我们或许悲哀,但并不沮丧。
    现在,马恩全集印行于全世界,虽然通读并不很易。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或者机会,那就是使我们可以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不像以前那样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从而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方向指明了路标。
    对于马列著作,包括其他的许多大思想家哲学家的著作,我非常赞赏李泽厚的精辟论断:
    “马列著作好比一株巨大的古树,他身上有许许多多富有生命潜力的生长空白点,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方法去移植或者剪接,那么它就会十分顽强的生长,且长得枝繁叶茂。
    然而为什么,他们已萌芽但无法成长呢?这是因为他们首先是政治家革命家,一切的学术深广研究无不为现实所服务,他们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一旦现实中出现极其重大的政治革命事件,他们马上就会放下手头的学术研究,迅速的走出相对平静的书斋,为那巨大的现实热情紧紧吸引,并全力以赴的投入到火热的现实斗争中去,因为这是他们不断关注的现实的热点焦点,故而在他们的著作当中,可以说有许多都是未完成的,开了很好的头,但大多没有结尾,称之为研究大纲。缺少的恰恰是深入的细目。”
    马克思之所以被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涉足,均作出了不小的开拓,然遗憾的是“生有涯,而知无涯。”虽穷尽毕生的经历,还有心血,留给后人的只是大趋势,大方向,更多的仍是大片大片的空白地带,竖下唯一路标的人迹罕至区。
    茫茫无尽的未来开垦处女地,沉默又热烈的呼唤后人扛起锄犁去辛勤一生的进行开垦,于是崛起的恩格斯、拉萨尔、考茨基、普列汉诺夫、拉法格、梅林、列宁、托洛茨基、布哈琳、斯大林、□□、刘少奇、□□、葛兰西、萨特、……他们多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哲学美学方面顺手捎及,成就高低不等,各有偏向,参差不齐。
    专心于哲、美、文、史的则有胡风,卢卡契、李泽厚等等,深受马克思滋润的不枚胜举,马尔库赛、福科、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年鉴学派诸位大师,你若细读《心中的历史》《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便知吾言绝非虚妄。
    老实的说,马克思著作乃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是以智慧源泉。
    这正是我极力向你推荐的根本原因。
    不可否认,在当今年代,他们的许多具体结论,早应该进入博物馆,常年陈列给游客了。
    但我们强调的是,要学习他的大原则、思维方法,考察模式,目光的深广,胸襟的开阔,气度的宏大,这些是未来社会里,依然生机勃勃的东西。
    诚然,我们旨在成为出色的学者,不是政治家,但他们应用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方法,何妨不运用在文史哲美呢?
    所以,我再读到考茨基的读书方法时,初则大惊喜,继则大嫉妒,后则大赞赏,怨恨自己为何就没有想到做到呢?
    读政治用经济学法,读经济用政治学法,政治经济共存共生,互证互渗互校,这是多么高明的读法呀!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后起去效之仿之呢?
    自此开悟之后,我始真正带着问题去读,我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城乡交叉地带”理论。在其中便有了重大发现,如空手入宝山,唯见遍地金银珠宝,无一处不是,又无一处不遇。
    我是要喜极而狂了。
    虽然,马克思论述的是政治经济,但我觉得无一不是在与我畅谈城市与乡村,其以英法德为中心立足点,放眼欧洲,胸怀世界,着重论及世界大国,英法德美意俄乃至于匈挪瑞芬波等二流大国,更至于波斯,土耳其,中印,这真是好极了!恰恰循及我学术的勃勃野心,真是天助我也!
    当然了,于非洲,拉美涉论相对少得多,但于我,仅此足矣!欢喜都来不及了,又何以苛责?
    有比较才有鉴别。
    1999.03.21
    2007年11月1日 17:55:10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