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辩白一番后,没过两年,侯方域去世了,应该是抑郁而终。但是这并不足以打动人,失意后的悔恨信不得,假如他皇榜高中,一帆风顺,说不定一点不悔恨,还十分庆幸自己识时务呢!
比起那个为了自己的清白不惜赴死的李香君,侯方域差得太多太多!假如李香君活到后来,也不一定会继续深爱这个没有气节的男人吧!
一折桃花扇,演绎秦淮河畔Feng女子真实的爱情傲骨桃花
晚明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在异族入侵、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面前,秦淮河畔的青楼女子们将个人的悲剧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放到了历史的天平上,凌风傲雪的骨气和自尊自重的人格,在她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让人称颂和崇敬的是用鲜血溅染桃花扇的李香君。数百年来,这个出身青楼的名妓、号称“秦淮八艳”之一的下层妇女之所以受人仰慕,不在其花容月貌,不在其吴侬软语,而在于她有着强烈的正义感、爱国心和高尚的情操。李香君,她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在明末清初的那场政治大动荡中,变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人格美丽,她像是秦淮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得明末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的色彩。
秦淮河畔
明天启四年(1624),在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阊门枫桥,传来了一位小女婴降生于世的哭声,小香君出生了,一个注定要灿烂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一个注定要青史留名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小香君的父亲吴绍光是一位武官,曾在史可法手下担任推官,上面还有两位哥哥。她从小就尽得吴越山水灵秀之气,出落的妖娆绝世、聪颖明慧,给人一种明艳圆润的感觉。感受着快乐童年的小香君仿佛是无忧无虑的小天使,可是,明天启六年(1626)农历三月十八日,古城苏州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影响深远的“民变”,史称“开读之变”,让她品尝到了生活的残酷,也让她懵懂地知道了什么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
此次事件中,由于她的父亲厚葬了苏州五义士,而被魏忠贤一伙治罪。父亲死后,香君的天在瞬间塌了。原来一个男人的力量就是支撑一个家的力量,即使再弱小,但对小香君来说却已足够。如今,那力量消失了,年幼的香君不得不随母亲飘泊异乡,艰难度日。明崇祯四年(1631),灾难再一次降临到了小香君身上,她饱受奔波的母亲又因病去世了。在走投无路之下,小香君被秦淮名伎李贞丽收养为养女,并得名自《左传》中的“兰有国香,人皆媚之”。从此,她坠入青楼,沦为歌妓;从此,她把酒言欢,迎来送往;从此,她开始了侠义名伎的传奇人生。晚明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上至君王,下至走卒,全都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晚明也是一个青楼文化横.行的时代,无论是繁华的都城,还是偏僻的集市,都能看到JiYuan的身影,它们就像当今的酒吧、茶馆一样随处可见。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素来金粉荟萃、才子云集,曾上演了一幕幕悲喜交加的QingAi故事。而波光粼粼、杨柳依依的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风月无边的场所,沿河两岸遍布了大大小小的青楼JiYuan。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候,才子佳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河两畔的灯火与天上的明月辉映,倒映水中,连成片片星星点点的光,在黑夜里仿佛无数明亮的星星。微风轻拂之下,和着阵阵的脂粉香气,醉人千里。
临水而立、精巧别致的媚香楼是秦淮河畔名气较大的青楼,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贞丽,人称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JiNv,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名气。媚香楼的台柱子就是号称“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她不仅是媚香楼的花魁,更是整个秦淮河畔的红姑娘。
李香君是典型的江南女子,她从小聪明伶俐,人见人爱,哪怕是见了生人,都会在粉红的小脸蛋上挤出媚丽的笑容。李贞丽对她百般恋爱,视若明珠。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香君愈加俏丽可人,她“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jiao羞,未入芙蓉之帐。”她身材JiaoXiao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zui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她那一展眉、那一抹笑都如小河流水般晶莹炫目,那双会说话的眼眸斜斜的、媚媚的、轻轻地瞥过来,会让人难以忘怀。因她JiaoXiao而XiangYan,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余怀《板桥杂记》载:“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白,慧俊婉转,调笑无双,人名之为香扇坠。余有诗赠之曰:‘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何缘十二巫峰女,梦里偏来见楚王。’”在李大娘的精心调教下,李香君琴棋书画歌舞样样精通,尤其是韵致超qun,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李香君就像是空谷中的一朵幽兰,在春天里寂.寞地生长着。一年又一年,她从一个孩童长成了明艳的少女。十六岁,少女的豆蔻年华,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李香君亭亭玉立,雪肌脂肤,一颦一笑里仿佛都有说不完的甜美故事,虽自幼坠落Feng,但烟花飘渺里却掩不住她的清雅气质,眉宇间更带着一份从容恬淡的萧然之气,这两种气质结合在她身上,让人无限怜爱、让人无限痴迷。
李香君MeiYan绝世,名动四方,她的绝妙风姿如花中细蕊吐露芬芳。媚香楼外,总是东风多情、车水马龙,总会站着许多渴念思慕的人:多金的公子、尊贵的官员、FengLiu的文士。他们有的不远千里而来只是为见香君一面,有的虽近在咫尺、Ri相求却始终缘悭。对此,香君总是微微一笑,也不答应,更不多言。“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在古老的秦淮河畔,年轻的香君,一袭薄衫如清水出芙蓉般,在岁月的苍茫中等候那个和她缘定三生的男子。
黄金千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这些追蜂引蝶的男人们,迷醉于香君。可是,有谁能了解这Feng女子艳丽外表下珍重自持的操守和那空寂清新的性灵。世人所重的金钱、地位、容貌等庸常的择偶标准在她眼里皆退居其次,她看重的是男女间心灵的契合。窗外喧嚣的秦淮河水,流不去香君内心无尽的寂.寞,或者,她还没有遇到那个可以用一生来爱的人。茫茫人海中,悠悠吾心,那个能让她用生命去爱的人在哪里?那个可以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男子在哪里?
相逢恨晚
明崇祯十六年(1643)的春日,一场刻骨铭心的浪漫相遇发生了,一段青史流芳的传奇故事上演了。十六岁的青葱岁月,十六载的美丽等待,李香君终于迎来了要她一生相随相伴的郎君,迎来了前来参加秋闱考试的才子侯方域。李香君第一眼见到那个卓然不qun的伟岸男子,锦衣玉带、玉雪丰姿、潇洒倜傥、豪气十足,她的心头一紧,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李香君相信,那就是传说中的一见倾心,那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在四目相对的瞬间,他们好像早已相识、相遇、相伴,她的心儿如迎春的山花一样怒放。
侯方域才华横溢,十五岁即在童子试中考取了第一名。他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二十二岁时,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自恃才学俊秀、年少气盛的侯方域并不把应试当成一回事儿,来到灯红酒绿、流彩溢香的六朝金粉之地,他不免要涉足一番风月场所。这天,经友人杨龙友的介绍,他慕名来到媚香楼,想一睹“香扇坠”的风采。当李香君相迎而出时,侯方域看到了一个清丽可人的JiaoXiao少女,丝毫没有风月场中的俗粉气,特别是她的笑,纯真妩媚,那眼睛里仿佛有一汪清澈的潭水,让人掉进去便不愿出来。侯方域带着无比美好的心情走进了李香君的房间,只见室内书画古玩陈设有致,别有一番清新气息,与一般青楼迥异,侯方域更是从心底生出一份好感。李香君娇笑盈盈地请侯方域等人落座,并让诗婢送来清茶果品。此时,侯方域又被墙上挂着的一幅“寒江晓泛图”吸引住了,寒雪弥漫的清江之上,一叶孤舟荡于江心,天苍苍,水茫茫,人寥寥,给人一种悠远淡泊的意境,画上还题有一首诗: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
不知何处涸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仔细观赏,见画上没有落款,料非出自名家之手,侯方域问道:“此画是何人大作?”李香君见他对画如此关注,略带羞涩地说:“是小女子涂鸦之作,不足为道。”“是你所作?”侯方域简直不敢相信,这么一个JiaoXiao稚嫩的青楼女子,竟然作出这般富有神韵的诗画,真令人刮目相看。从这幅画开始,两人一见如故、言谈投缘,越谈越投机,彼此直引以为知已,爽朗的笑声不时萦绕在媚香楼。
日暮将斜,分离在即,可是侯方域却不忍离去。此时,他的心中有万千的情意,见香君眼中也包含着深情,他更是不忍离去,他恨不得时光就在此停留至永恒。侯方域深情的目光,穿越时空划出一道亮丽的情感弧线,而李香君划着轻叶的舟飘进了侯方域那波光粼粼的目光,那些被打扰的水分,溅起的是无限的幸福和无限的快乐。最后不得不走了,侯方域索要了诗笔,作诗一首,送给李香君作为初次相见的礼物,诗云: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一种欣赏倾慕的情怀在诗中表露出来,就这样,侯方域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媚香楼。李香君手捧着诗笺,久久地望着那个潇洒俊朗的背影逐渐远去,她心旌摇曳、思绪如风,她的寂.寞了十六年的芳心第一次萌动了,如春潮般汹涌澎湃。梦里千百回相遇的人,就是他了,自他玉树临风般地立于小楼前,自他惊喜异常地望着那副淡远的山水画,自他欣喜无比地与她谈论诗文共鸣在心。
这一次的相遇,仿佛在她的心湖中投入一粒石子,荡起了层层涟漪。人相知,贵在天性;人有情,更在重意。李香君好像一只飞蛾经过漫长而盲目的横冲直撞,终于找到了那一点点光亮一般,她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被侯方域所牵引、所YouHuo。侯方域,一个是FengLiu倜傥、才高情重的翩翩少年;李香君,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两个人仿佛命运摆好的两颗棋子,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此后,李香君和侯方域时而一起谈诗论词、喝酒品茗,举杯同饮共话人生;时而一起抚琴相诉,月下曲中,传递着彼此眷恋之情。望着眼前这美丽少女为自己情痴的媚态,侯方域心中的爱怜之意更是深重。他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肩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这特殊的定情之物就是日后名流千古的桃花扇。
一段美好的岁月在两人的厮守之间消磨着,那些日子里,他们Ri游山赏水,形影不离;夜夜对饮对歌,如胶似漆。在香君看来,即便是相对无语都是那么的快乐幸福。那段时光,也如香君被爱滋润的心灵一样鲜明妩媚。河畔的柳看见了,堤上的松见证了,还有那清风明月、繁花浅草,多少日来,双作双息,携手同游,恩爱无限。
棒打鸳鸯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你侬我侬,仿佛世界上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两人天长地久。你为我画阁中轻点胭脂面,我因你在绿窗前懒看诗书。有时,倚在侯郎怀中睡去的李香君都会在梦中笑醒,望着身旁这年轻俊朗的男子,睡梦中还紧紧握住她的玉手,睡得那么踏实、睡得那么安稳、睡得那么香甜,香君感到心满意足。李香君和侯方域这对恩爱伉俪就这样在媚香楼甜蜜度日,却不知世间已是风云际会、山雨欲来。他们总以为日子可以永远这样美好下去、幸福下去,直到地老天荒。可是美好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命运总是安排了离别等在下一个路口。
明崇祯十七(1644)年,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福王朱由崧在一帮旧臣的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随即启用阮大钺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大权重握,阮大钺等人得意之极,马上着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等人转眼被捕下狱。侯方域得知消息后,知道黑手很快就会shen向自己,只有远走高飞,才可能逃脱此难。阮大钺是何等人物?他为什么要对陈贞慧、侯方域等人下黑手呢?事出自然有因。阮大钺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进土,多年在朝中为官,此人yin险诡诈,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搅得朝中乌烟瘴气。明崇祯元年(1628)诛杀了宦官魏忠贤,阮大钺作为逆贼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到南京闲居。失位的阮大钺并不甘心就此埋没,他在南京广交江湖人士,暗中谋划,准备伺机东山再起。江南义士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察觉了阮大钺的不轨之心,作了“留都防乱揭”对他的yin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钺既恼怒又害怕,无奈此时手中无权,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而他与侯方域之间的“梳资”风波,更让他对侯方域等人痛恨有加。
侯方域和李香君相知相许后,按当时的风尚和习俗,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JiNv,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JiYuan一笔重金,这个JiNv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fu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梳拢所需资金,因梳拢对象名位高低而不同,象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FengLiu雅士,宴会的级别自然要高,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这样才不至于失面子。当时,侯方域是出来赶考的,身边当然没带太多的银子,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却又无能为力。正在他犯难之际,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当时他一心急着办事,并没有多想,也没有多问,就客气地收下了,兴高采烈地为香君举行了梳拢仪式。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杨龙友家中并不富裕,哪里来得那一笔重金资助自己呢?这疑问让冷静下来的侯方域觉得事出蹊跷,经过一番追问,终于弄清了原由,原来那笔钱是阮大钺通过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陈贞慧等人的关系。侯方域了解真象后十分气愤,他素来痛恨阮大钺的人品和奸行,曾为陈贞慧等人的口诛笔伐拍手称快,如今不知不觉中竟用了阮大钺的钱,怎不让他恶心难忍呢!他决意立即把钱退还阮大钺,以断绝奸人的不良用心,可一时间到哪里去筹这笔钱呢?
回到媚香楼,侯方域踌躇再三后,终于把实情告诉了香君。香君闻知后,严厉地说:“陈贞慧为人高洁,而吴应箕更是忠贞之士。公子素来与他们交好,不可因钱财而废故友,何况公子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与阮大铖交结?公子之意,不过因他助我妆奁,便要徇私废公,哪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此言铿锵有力,任你七尺男儿也汗颜。
侠义刚烈的李香君为了帮助侯方域筹措资金、度过难关,毅然变卖了自己心爱的首饰,又从姐妹们那里借了些钱,总算凑够了数,交给侯方域。侯方域被香君的知情明理深深打动了,他紧拥着香君JiaoXiao的身躯,感激得说不出一句话来,真是人生得此佳妻,夫复何求啊。此时,他在心中也暗暗地许下了一个诺言,那就是无论今生还是来世,都会对她不离不弃,相伴终老。最后,那些钱又经杨龙友之手退给了阮大钺,阮大钺见状,大感脸面丢尽,窃窃自语道:“夫有意与他们攀交,这些小子们竟如此气傲,看老夫将来有朝一日,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面对时局的变化,面对阮大铖等人的日益紧逼,侯方域不得不离开李香君,两个人不得不挥泪告别,不得不劳燕分飞各天涯。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媚香楼中昏暗的烛光映照着两个难舍难分的人儿,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侯方域几次想挪动脚步可都又停下来,怀里紧紧抱着李香君,眼中满是凄切和不舍。他叹了一口气,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天下伤心是别离,为何我们不能相互厮守,为何我们非要分离!”
李香君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安慰情郎道:“有别离之苦楚,才有重逢之喜悦,好男儿志在四方,岂可在媚香楼中消磨豪情壮志。况人生离合,在乎心而在不在形,彼此倘若不能心心相印,即使Ri同g共枕,亦如相隔千里,只要你我永结同心,虽然远隔干山万水,照样可以魂来梦往!”于是,李香君唱起了她最擅长的《琵琶词》为之送行,说:“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不知何日相见,愿公子自爱,不要忘记妾所歌《琵琶词》,从此妾不再弹唱。”
李香君的一番话给了侯方域一份坚毅、一份力量,他终于挥泪离开了南京城,渡江北上,去投奔正督师扬州的史可法。在侯方域离去的瞬间,望着情郎远去的背影,李香君心内如抽丝般地疼,刚才还海誓山盟的人儿,转眼间就那么走了,只留下渐行渐远的身影,让人无限牵挂、无限思念,唯有手中那柄宫扇仍有情郎的余温,唯有那洁白的扇面上留着侯郎临别时的墨香: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史可法是侯方域父亲的门生,为人忠贞耿直,在扬州加紧操练兵马,准备抵挡清军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为抗清报国而效力,其间代史可法拟写的《复多尔衮书》,曾传扬一时。他与南京的李香君频频书信往来,倾诉相思,畅谈报负,彼此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彼此都忘不了那月老为媒、柳树为证的誓言;忘不了那永结同心、相伴终老的承诺;忘不了那月下对诗、醉里看花的浪漫;忘不了那荡船游河、倚窗而立的缠绵;忘不了那被翻红浪、鸳鸯戏水的欢爱…….
溅血点染桃花扇
侯方域离去后,李香君征得李大娘的同意,洗尽铅华,闭门谢客,独对孤月,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睹物思人,愁肠百结。因为情郎的离去,李香君饱尝了一回相思病痛,等待成了她唯一的姿势,她把对侯郎的爱在心灵深处成长为一株永远长青的相思树,一块刻骨铭心的三生石,侯郎的身影也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梦里。一曲《媚香楼》,道不尽多少柔情蜜意在里头,真的是字字含情、句句含泪,令人无比神往:
与君别两秋,寄居媚香楼,兽炉懒烧,孤影独自愁,又怕管箫和奏。鸿雁渺,思君人渐瘦,自你别去离后,读书声听不见,夜里风声阵雨把窗叩。君也避险远走,官差每日把家搜。你身往何处投,一去迢迢万里,关山阻隔凤鸾俦。香君空对冷月闭门独守,剩有池塘柳,且伴绣楼,终有一日喜鹊庭前啾,春风把楼门叩。
李香君的香名让无数的人慕名而来,但是香君明确表示要一心等侯公子归来,纵是海枯石烂,痴情亦难改。可是,仍有许多猎奇好艳的达官显贵、FengLiu才子偏偏不肯死心,纷纷上门打她的主意,无奈李香君吃了秤砣铁了心,以坚决的态度予以回绝,客人们只好望楼兴叹。在媚香楼苦苦守候的李香君,没有等来侯方域的消息,却等来了田仰迎娶的花轿和纳妾的妆奁。
田仰为佥都御史,他督运漕粮由扬州来到南京,为弘光皇朝帮了一个大忙,成了弘光帝器重的红人。马士英与阮大钺等人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接风洗尘酒筵。席间,田仰表示久闻秦淮河名妓李香君的艳名,此行想把她收为侍妾。这一下可让阮大钺逮住了机会,他早就想报复侯方域和李香君了,可惜侯方域闻风远走,害得他无从下手;如今若把李香君送给田仰为妾,一方面讨好了田仰,另一方面也拆散了他们那对鸳鸯,聊泄心中的积愤,岂不是一箭双雕!
第二天,阮大钺派人携带重金前往媚香楼行聘,李香君毫无商量地一口拒绝了。可是,香君却看到来人仍然面带微笑,接着她便明白了那笑中的含义。此时,迎娶的花轿已经吹吹打打地来到了媚香楼下,这便是阮大钺订下的强娶之计。娶亲的队伍人多势众,大有不抬走人决不罢休的劲头。香君冷眼看着这热闹,心寂如死水。此时李香君笑了,她笑得凄然决绝、灿若桃花。她轻盈转身,袅袅而去,抢亲的人以为她已经无奈地答应了,此时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