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开酒楼》我在大宋开酒楼 第十一章 文武公子

    旁边弟弟苏过忽然感觉到什么,忙到苏迨耳边问道:“兄长,你吃过这汤包感觉到什么没有!”
    苏迨刚才忙着和徐佑装逼,被仔细感觉,现在细细体会了一番,心下暗惊。
    “我感觉我现在精神饱满,体力充沛,似乎身体也比以前强上那么一丁点。”
    “莫非?”兄弟二人想到此处,惊喜莫名。
    “若这极品蟹黄汤包真有改善体质的功效,那小弟就有希望了!”
    当下苏迨又一拱手,说道:“徐掌柜,我兄弟二人对你这极品蟹黄汤包回味无穷,然思量家中幼弟尚未吃过如此美食,可否打包一份,也令幼弟尝一尝这极品仙味。”
    打包?门都没有!
    “抱歉,本店规定只能本人在店里吃,不得外带!你若真想给你弟弟吃,明天带他一起来吧!”徐佑说道。
    兄弟二人心头失望,却也没有失礼,回道:“既然如此,我等只好明日再来了。告辞!”
    说着二人扔下一两银子,便出了门去,心道:明天必须让小弟来尝尝,如果真有用的话,那就每天都来。为了弟弟,钱财什么的都无所谓。
    徐佑今天卖出四份包子,比昨天多了一倍,心下还是比较满足的。
    不满足也不行啊,才四五天就打出一点局面已经很不错了,相信经过吃过的人一宣传,客人会越来越多的。
    而且这种美味相当吸引回头客,相信吃过一次的人总会想再吃一次。
    生意会越来越好的,钱也会越来越多的。
    徐佑就带着无限的憧憬关门了。
    而赵玉媛在宫里的心情就非常不美.妙了。
    昨天他去坤宁宫给太皇太后请安时,高后便意有所指,说她十八了,不能老往外跑了,自己的亲事也该看了。说着又列举出一系列适龄的年轻才俊,意思是让她从里面挑一个。
    毕竟这么多年,赵玉媛一直在走访民间为皇帝寻访能人志士,其中也有不少人为皇帝赐了官,也算是呈了赵玉媛的恩情。
    赵玉媛或多或少在朝廷上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况且又是皇帝亲姐,高后也不能太逼着她。
    要换一个孙女,太后看着哪家好就直接塞过去就得了,还会将人列举出来让她挑?
    赵玉媛这次是以皇帝立后在即为由想往后拖。
    高后心中很不愿意,让她也自己着着急,皇帝立后之后便该她选驸马了。
    让她没事别出去了,在宫内好好备嫁,毕竟成婚之前要做许多准备,让她自己上上心。
    这其实就是变相软禁,不让她出宫了。
    赵玉媛心里很郁闷,看着宫中的膳食也吃不下去了,尤其是在昨天吃过了徐佑的极品蟹黄汤包之后,觉得宫中御厨做的菜就更难以下咽了。
    亲姐姐心情不好,食不下咽,赵煦看了心里很难受。
    忽然想到姐姐昨天说的那个很好吃的蟹黄汤包,就让总管周喜全去查一查。
    周喜全的动作很快,毕竟是内侍省大总管,要查一间酒楼还是轻而易举的。
    很快,赵煦便知道仙味居这家酒楼和徐佑这个掌柜的了。
    赵煦便下旨了:“喜全,明天你去仙味居传旨,把那个徐佑叫来当个御厨吧。”
    周喜全也知道皇帝这是为了明玉长公主,不敢怠慢。
    要知道现在和皇帝最亲近的不是太后,更不是太皇太后,而是这个明玉长公主。
    毕竟太后虽然身为皇帝生母,但上面还有太皇太后压着呢,而且太后外家无权无势,也不能给皇帝提供帮助。
    太皇太后更是垂帘听政,把皇帝的权利给架空了,皇帝会亲近才怪。
    而明玉长公主就不一样了,本来能够在宫中锦衣玉食的,却为了这个皇帝弟弟在外奔波,寻访名士,事事为皇帝操劳着想,连自己的婚姻都耽搁了。
    做姐姐的为弟弟都牺牲到这个份上了,当弟弟的岂能不心里惦念着?
    于是在周喜全心里就有一条原则,在皇帝面前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明玉长公主,讨好谁也不如讨好明玉长公主。
    第二天中午,徐佑便和往常一样开门迎客。
    才开门不久,朝中回来的苏迨、苏过二人便领着一个病怏怏的小正太进门来了。
    想来这就是那苏轼的小儿子苏遁了。
    徐佑知道苏遁年少体弱多病,早夭。
    看他这病怏怏的样子,估计也确实离死不远了。
    “徐掌柜,来三份极品蟹黄汤包。”苏迨领着弟弟们随便找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
    正在这时,门外又响起了大嗓门:
    “掌柜的,我们又来了,六份蟹黄汤包。”
    众人望去,之间狄林和种浩各领两个仆从走了进来。
    看他们身后的四人人高马大,孔武有力,想必是他们的亲兵了。
    文武两波人一见面,这气氛就比较紧张了。
    尤其是狄林和苏家人,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当年他爷爷狄青被文官弹劾,其中苏轼也有一份的功劳的。
    所以狄林最讨厌文官,苏家人等当年参与的更甚。
    如今见到了仇人的儿子苏家三兄弟,脸色能好才怪呢。
    “哟!这不是名震开封的苏大才子么?”狄林开启嘲讽模式,“据说苏家世代清廉,怎么也奢侈一把,来吃这五百文一份的汤包来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吃得起的呦!”
    苏迨也不恼,长辈的事他也知道一些,其实当年那件事也是大势所趋。
    文武不和是大宋早有的矛盾,苏轼既是站到文官这一边赶上这件事,也是避免不了的。
    其实当年苏轼也不是很赞同文官们这么做,尤其是现在看旧党派越来越腐朽,其内心的不满越甚。
    况且苏迨自又师从张载,深谙中庸之道,城府甚深,从不动怒。
    当下微笑着说:“原来是狄小公子。”
    “昨日迨与舍弟偶然至此,尝此美味,回味无穷。思及小弟年幼,尚未吃过如此美食,故带小弟特来品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