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到乌程平夹着一个保温杯、板着脸,跟着老师们也走了进来,学生们顿时就都老实了。
从前门步入教室的叶慎行看到坐得端正的学生们,发现乌主任来得歪打正着。
课堂纪律稳了!
“上课!”叶慎行目光灼灼地站在讲台上,朗声道。
不怯场、不畏缩,第一印象还不错。
乌主任默默点了点头,看到幻灯片上的课文标题:《目送》,知道这节课想要上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篇描写亲情的散文,文章内容看似浅显,读懂却非易事。
高一孩子十五六岁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人世间复杂情感体会单薄,很难有深刻的感受。
而且正值青春叛逆期,让他们当众表达内心情感,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未必能做到。
果然,叶慎行在导读阶段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和父母分别时的场景,都扭扭捏捏、互相看着吭哧发笑。
叶慎行也不着急,引导着:
“大家不妨发散思维,可以是小时候去幼儿园、也可以是假期去爷爷奶奶家,大家和爸爸妈妈告别时都是什么情形?”
女生比较害羞,几个比较调皮的男生嘻嘻哈哈:
“送我上托儿所的时候,我哭,我爸狠狠揍了我一顿。”
“哈哈哈哈哈哈哈……”引得班级里一阵笑声。
“老师,我知道!我知道!你是不是要说‘你站在此处别动,我去买几个橘子’?”
课堂上爆发出更加欢脱的笑声。
少年不识愁滋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听课的老师们和乌主任也都跟着笑了起来,很期待接下来没有经验的年轻叶老师、会如何将课堂气氛给拉回来。
叶慎行没有动怒,也没有气馁,反而大方承认:
“我还真的想和你们分享一段我自己和父亲分别的场景。”
同学们都好奇地停止了笑声,期待叶慎行的分享。
“大一报道那年,父亲送我去学校,回程的时候送父亲进高铁站,说好会经常和家里联系、常通电话,看着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见,而我,也没能够履行当初的承诺,甚为遗憾……”
叶慎行说的,是他穿越前的真实经历,也是他的真实遗憾。
因为【声临其境】技能的加持,听众很快就进入叶慎行描述的氛围和状态,细腻体察到叶慎行的情绪。
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听课老师们感触尤为强烈,他们都到了上有老下有下的年纪,对于亲情感悟更多。
同学们都安静下来,原来年轻的叶老师还有这样的时候,一位女同学轻声建议:“老师,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常和家里联系呀。”
叶慎行没有说什么,微微笑了笑,课堂氛围已经把控住,接下来就是深入文本环节:
“接下来,我先为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带着下面三个问题用心体会揣摩。”
讲台幻灯片亮起,上面列出了三个问题:
文中出现了几次目送儿子的情景?
作者所说的儿子“渐行渐远”体现在哪里?
随者儿子的变化,作者的内心感受?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国外做交换生一年。
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
叶慎行的声音充满了磁性,抑扬顿挫,颇有金声玉润之美;且情感丰沛,娓娓道来中,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同学们随着这样的声情并茂,沉浸到了课本内容中,也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影子。
有些孩子的脸上出现了懊悔之色,显然在叶慎行的引导下,从父母的角度看到了自己某些行为的伤人之处。
乌主任旁边的一个女老师轻轻抹了抹眼泪。
她想到了自己刚升入初中的儿子,正如课本中说的那样,对自己从依恋到疏离,这令她很是伤心。
而到了课文的最后段落,同时也是点睛之笔,叶慎行更是将【声临其境】的技能发挥到极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