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神开始制霸洪荒》第四十五章:一日四惊!【求鲜花求打赏求评价票】

    [,net]
    既然西南都有军队火速驰援,那身为北门的界牌关,朝歌援兵不能不来。(书屋 shu05.com)
    所以此次阮国大军倾巢而动,势必要全歼邓家军,拿下泾川天险!
    有了泾川天险的保护,殷商大军的脚步便能大大受阻。
    而那时,殷商的大门界牌关已然完全被阮国所占据,同时也缴获青峰迎风古川三城,领土大大增加。
    待到修生养息,阮国完全消化了这些土地,便可发去大兵继续逐朱中原!
    “杀啊!!!”
    无数的阮国大军冲了上来,林中草木皆动,山鸟横飞。
    邓家军营,重伤老迈的邓九公手举着青龙长刀,面色严峻的看着群起而攻之的阮国大军!
    “看情况,这一次阮国足足出动了十万大军,齐聚泾川天险,看来这次他们是下决心要全歼我等,势必多下泾川天险!”
    “爹,这可如何是好!”旁边邓秀听了这话脸色大变。
    邓九公冷哼一声:“如何是好?那还用问!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邓家军死坚守国家疆土绝不后退!”
    “全军听令迎敌!!!”
    手握柳月刀的邓婵玉,已然率领大军冲了下去。
    英盔英甲战长袍,柳月万刀任血浇!
    纵使此女入仙凡,血梅点缀更艳娇!
    邓将军三千,对抗阮国大军十万,这很明显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斗!
    更何况还有三位国师兴风作法,将天空中的风雪化为道道利刃刀片!
    一时间两军交战在一起,邓家军是节节败退!
    要不是邓婵玉好生威猛,一块奇石散发五色神光,每次祭出就有成百上千阮国士兵死于非命。
    害的阮国大军不敢上千围攻,恐怕邓家军早就被灭!
    邓婵玉手中五色石,那上古神宝,来五色之精,若不祭出则于一般冷兵器无二。
    但一旦祭出,纵使是大罗金仙,也可能深受重伤。
    在原著中,身为凡人的邓婵玉就是用此五色石,重创了天地间第一只孔雀,拥有五色神光万法不侵的孔宣!
    (那时邓九公带着邓婵玉已经投靠西岐)
    孔宣是谁?圣人之下数一数二的存在,连他都深受重创,更何况是阮国的阐教三国师!
    就因为忌惮邓婵玉的五色石,所以才一只龟缩在军队后方,不敢出来。
    “杀啊!”
    “大家上,全歼邓家军!!!”
    “杀!!”
    无数的阮国军队攻了上来,纵使是邓婵玉在怎么厉害,但面对这源源不断的杜军士兵,也难以招架。
    鲜血四溅而出,不断有邓家士兵相继倒下。
    邓婵玉奋勇杀敌,鲜血已经染红了甲胃和衣裳,可她还是杀戮于万军丛中。
    挥舞柳月长刀,带起漫天血舞!
    大雪缓缓而下,泾川战场的战况十分惨烈。
    每次祭出五色石,虽能杀死大量士兵,但也消耗着大量的体力。
    这样下去,纵使强如邓婵玉,也支撑不了太久!
    不仅仅是邓家将女,界牌关总兵邓九公也一样,虽然手握青龙偃月刀在敌军中杀敌无数,十分生猛。
    但九公原本就深受重伤,此刻更是伤口渗血,旧伤添新伤!
    邓家子也好不到哪去,身后被人砍了一道,浑身浴血!
    泾川战况如此惨烈,看着大量士兵死于那五色石下,阮王心痛不已。
    但身背后的三位道人却哈哈大笑。
    “哈哈哈,看那邓婵玉,已经精疲力尽快就快招架不住了,大王赶快多派一些士兵围攻上去!”
    “没错,用士兵将那邓婵玉活活耗死,我等就可出面做法,到时候真仙苟延残喘的邓家士兵,还不通通拿下!”
    “呼呼,大哥二哥说的甚事,到时候,我们不仅能入泾川,直逼殷商,更能夺得一件天下至宝五色石!!!!”
    “是,是,三位国说的是!”
    三位道人不断叫嚣,阮王卑躬屈膝不敢反驳,回过头咬牙咆哮道。
    “全军出击,不留余地,全歼邓家军!!!”
    事已至此,此刻阮王也顾不得心疼了,只有加快进军脚步,夺了那泾川天险在说!
    与此同时,李易率领着北征大军火速行军,已经疾驰了三千里!
    千里眼高明能关六路,顺风耳高觉能耳听方!
    从今早开始就不断传来噩耗。
    上午寅时,阮国大军突击泾川山脉,为军十万!
    辰时,邓家军死伤惨重,阮国大军占领泾川三分之一!
    巳时,邓家军所剩无几,邓家子邓秀战死杀场,泾川天险已然被占大半!
    午时,将女邓婵玉带领仅剩残部,携重伤之父亲邓九公,守于最后的泾川天险之中,准备以命相搏,誓死明智,捍卫我大商边疆!!
    当一条条信息如噩梦般传来,全军上下无声,每一条消息传来,都让人们的眼睛更红一份。
    到了最后,全军上下,在无一丝声音,所有人喘着粗气,眼睛赤红一片。
    李易直接施展行字诀一马当先!
    所有人心中也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算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泾川天险!
    &bp;&bp;&bp;&bp;
    &bp;&bp;&bp;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