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开》丁香探奇

    丁香的学校在东南沿海一个富有活力的小城市,秀丽的城市地处武夷山山脉东南翼侧。东北接苍南,西北接洞庭,南与台海为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群山叠翠,奇峰争峙,千溪练流,万瀑飞泻,云雾缭绕。
    “群山万道,不可寻省”
    “遥前山相对语,跨溪绕涧数里程”。
    一座座群山一条条溪流阻断通往外面世界。
    ——海那边是什么呢?
    ——山那边又是什么呢?
    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丁香爬上了学校旁边的那个山顶
    可是,她却几乎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她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是的,她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她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她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题记
    多少晨曦暮霭,我们的祖先悬身崖间,腰缠吊索,用简陋的工具削山切壁,肩找背驮。破土架桥,削木做模。用自己的非凡智慧在这深谷断涧破解溪流阻隔,凌空飞架。
    学校旁有一座峻岭,三条巨木为主梁跨溪架设成一座木桥,它是叠梁式木拱廊桥。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该桥起源较早,据地方史记载,道光年间修建时曾发现唐朝贞观旧瓦,是泰顺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木栏板上有一首没有署名的词——“点绛唇”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常忆青,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
    初至此处的丁香做了一份的“交通规划”,她了解到昔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本事后,对这座山的防备小了些许。在相隔一定里程的石砌路边上,那儿建有一座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丁香有时候走累了会到那儿歇歇。
    那座险峻的大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桥拱,因形似彩虹而名。桥上的杆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桥上不用钉铆,只需有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因此,也让人提心吊胆许多。丁香又一次上山时,总觉得走上此桥总给她一种阴森又刺激的快感。
    本地人利用这原理在相隔一定里程的石砌路边上,筑建廊桥。以解决行人出行难的问题。这种桥兼具桥梁和路亭的复合功能,不仅供人行走,同时也供路人歇脚,遇到刮风下雨,还可在此避风躲雨,所以在丁香也喜欢叫它“风雨桥”。建桥是一种公益工程,在此地,古时一般由宗族组织族人集资营造。家族中有名望的人出来“挑头”,众人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对一个地方来讲,造桥就是本乡的盛事,通过造桥可以凝聚人心,体现乡人的集体荣誉感,一座桥造好了,就要立碑勒石,碑刻的内容一般有两部分,一是请当地的文人作序记之,二是密密匝匝地记录捐资造桥者的姓名,丁香对其很感兴趣,常常在碑石边驻足,主要还是那些书法的笔锋很能引起她的注意。
    丁香从这座山,这座桥上学习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选梁材、择吉日、祭木工神、祭梁神、抛梁等,这些都有许多讲究,比如丁香发现树长在向阳出;砍伐时不能着地;发运时得请村里的秀才或其他有功名的人物。她发现在廊桥的建造过程中,几乎每个程序都充斥着人们的祈愿,以达心理上的慰籍,同时也构筑了对美好人生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余座。这些廊桥都具文物价值。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简直像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令丁香印象深刻,没想到,这么好的工艺会出自此处。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怪异的是,这里并没有什么人来,应该是当地人也没怎么宣传。但是却因此迎来丁香来此处旅游的兴致。在这桥上,观赏山里风光,真是莫大的享受。
    丁香认为,这座廊桥风情万种,肯定滋着一段传奇,养着一个故事。
    下山的时候,还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姐妹桥”的桥,在丁香心中,这是“最美的廊桥”。它横跨北溪之上的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丁香曾跟到过这儿的同事提起这座桥,他感叹道:“四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运用力学原理建造这种叠梁式木拱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是中国桥梁史中的''双碧''”。穿过长长的卵石路,来到了桥边。矗立在桥头的两棵参天古树掩映着廊桥和民宅,廊桥屋檐上的脊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一条小径从卵石路旁分道而下,借小石板桥延伸到溪的对岸去。在宽阔的溪滩上观赏青瓦红身的北涧桥,仿佛身处古意盎然的宋画之中,便能体会到人在画中游的美妙。
    山下的小镇,始建于明隆庆四年。清乾隆十年重表。道光七年重修。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虹气临虚,影摇波月”。
    溪东桥距北涧桥约一里,因横跨东溪而得名。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为狮子峰,一为将军峰。据当地人讲,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这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秀美、轻灵。
    永庆桥为伸臂式木廊桥,桥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12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县境内优美的古代木廊平桥。
    在此处,丁香遇见了一个人。此人秉性忠直,心淳良德,他是一位长者,有人说他“持己勤俭,课子耕读,救人之难,济人之急。而且乐善好施,建桥梁,修碇步。”他的名字叫施石江。他时年五十七岁时,如隐者一般就住在山上,他待丁香非常的好。夕阳西下,余晖脉脉,永庆桥风采依旧。物是人非,当初乐善好施的他在山上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令丁香着实羡慕。
    综观此山,这儿的桥梁普遍注重从其结构、功能出发进行营建,而不加过多的装饰。永庆桥廊屋内最具装饰性的是三架梁和五架梁。在这些梁木的两端上有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这条线刻,细看似像鲤鱼须,俗称“梁须”。这其中有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木匠领班,自恃技艺超群,不但手艺高,而且能算善断。但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宫殿时,由于一时粗心,将大梁的料下短了。但上梁时日早已确实,不能更改,急得这位木匠团团转。若不按时日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的!他觉得没有办法了,不如一死。当他正想悬梁自尽时,忽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里提两条鲤鱼,问明情况劝他不要寻短见,先烧鱼喝酒吃饭,再想办法不迟。于是二人对饮起来。酒喝光了,那渔翁硬要这位木匠领班去买酒再饮。领班无奈,只好应从。等他走后,这位渔翁便迅速将两碗鱼对放,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然后迅速离去。等领班买酒回来,不见那位渔翁,但见桌上东西乱放,十分恼怒。但细细一看,却喜从天降,他情不自禁地说:“我有救了!”原来,这只筷子代表一根大梁,而两条鱼,则代表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两个搁置点,搁住大梁,他想这位渔翁一定是“鲁班先师”的化身。房屋建成后,他为了纪念救命恩人鲁班,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
    这也是丁香后来听施石江说的。
    踏上著名古道至仙居的一段,沿途可看到许多具有深厚内涵的文物。仙居清代文人张天树曾作一首瑰丽的长诗描绘古道景物,题为《仙陵古意》,诗云:“罗山日暖春花吐,迎春门接仙源路。三阳过处是石亭,杨柳湾深锁烟雾。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松林隐隐隔烟村,此中应有高人住……”。
    “三阳过处是石亭”,端庄浑朴的石亭伫立在山间距今已有480多年,始建于明正德十年。过了石亭,沿着逶迤陡峻的石阶山道往下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句中的“飞虹”就是遐迩闻名的仙居桥了。
    “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返照入川波泛泛,暮云拥树路迢迢。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长桥夕虹》)这是张天树状摹仙居桥的一首诗。自古以来,桥梁是文学作品的好题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都是描写桥梁的佳句。张天树的《长桥夕虹》并不完全着墨于虹桥,暮云、残阳、渔樵一一入诗来,展现充满意境的空间,使人融身于美不胜收的山乡景色中。
    群山,一座座廊桥如绸练飘在山腰,如云绕在山梁,如虹挂在天空,一个个天堑沟壑,经彩练而接,成就通途,一坐坐莽山绝壁,由白云而绕,出轴为径,不再是险道,难于上青天。这山,也不再是阻碍,山里山外的人,交流在平川,里程短了,丁香感觉世界近了,小了。
    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商旅行客,文人贤士,为了生存或出人头地,他们常常在鸡啼声中背井离乡告别亲友,踏着冷月寒霜匆匆赶路,跋涉于险山恶水,跨越一座又一座的无名小桥,一步一步地向目的地进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人生多艰,岐路难行,但还是挡不住人们奔走脚步,悠悠廊桥路行走的不仅仅是商人和挑担人,还有求取功名的名人、艺人、政府官员、江湖术人等等,留下多少行色匆匆身影,构成行路文化历史长卷上不同的风景。就如同一位很有故事的老者。
    无论白天黑夜,四季轮回,散春风,亮春色。让山,让城,永栖春景。不论是晴天的,雨中的桥景,都会勾起你不同的念想,带给你不同的美感,让你痴狂。几块木板,几根长树,几条长石,肩并肩,脚靠脚,悠然怡然的支在小溪小沟上,没落萋萋芳草间,平实,淡然,安宁,犹如那乡村的人,那山野的花。春去秋来,喜与不喜,爱与不爱,在那里,它都无悲、无乐,无寂、无忧,平和纯净,就如一抹浅淡的笔墨,写意山水见识过泰顺的廊桥,你一定会想,会说:她们,是你一生中,最美、最刻骨的相遇,是漾起你心中,最美、最持久的悸动。
    ------题外话------
    人美,景美,故事美,大概就是此章的总结了。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