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乾隆》第5章 开个好头

    下午的时候,罗青还有一项安排,要去检视一下城垣。
    带着工房的马德江,户房的书吏何更年,兵房的书吏曲靖,点了仪仗,浩浩荡荡一群人,直奔城门而去。
    县令抓一县军政大权,防务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当然,清河县本身并没有常驻的兵马,连绿营兵也没有,只有东昌府下辖一营兵马。
    清朝的军制有些特殊,国家基本的军事力量,都是八旗兵,分驻不同地方,防卫外侵,或拱卫京师。而各地方,会设有一些绿营兵,维护本地治安,如若真到了战时,倒也可以抽调出去,进行战斗。
    打个比方来说,八旗兵就是现代的正规军,而绿营兵,则相当于地方的武警部队,至于各县的捕快,衙差,只能算是警察。
    而清河县,却是只有捕快衙差,并不驻扎绿营兵的。
    这么做,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清河是个小县,很少会有用到绿营兵的时候,顶多就有一些大盗,贼匪之类的,有捕快监督也就行了。
    真正要闹出起义,兵变的话,也轮不到清河来防守,自然有朝廷点将,派出镇压的兵马。
    这是一个太平的年代,像清河这种中原腹地,少起兵乱,以民生为主。
    罗青来巡视城垣,也只是走个过场,按例的规矩罢了。
    这还是罗青第一次走上清河县的城墙,从北城门楼子上往下张望,倒是能一窥整个县城外的风貌,多密林,多荒地,只要一出县城城门,那就可以说是荒野了。
    “马德江,这城墙有多长时间没有修整了。”罗青随手扣了扣城墙垛,发现竟能扣下大片的碎砖,不能说是豆腐渣工程,但也是上了年头,少经保养。
    罗青升了县令,自然不会在署理工房,罗青就升了马德江的职,让他做了工房书吏,现在也是有些春风得意。
    不过马德江也没忘了是谁给予自己的这一切,对罗青很是恭敬,道:“回大人的话,县志上记载的有,说乾隆二十七大雨磅礴,冲垮了半面北城墙,这才修整过,至于后来,便没有了。”
    罗青咧咧嘴,乾隆二十七年,至今都十余年了,果然是有年头了。
    其实城墙修不修的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反正清河县几十年都没有动过兵戈了,这高大的城墙就是个摆设,便是修整了,也不会有使用的那一天。
    不过转念一想,罗青又觉得,干嘛不修,城墙规规整整的,看着舒服,也算是个面子工程不是。
    至于修整城墙的银子,罗青并不打算让县衙来掏。
    微微转头,罗青看向了站在远处的一群人。
    这些人都是县城里的大户,乡绅,富商,罗青作为新任县太爷,巡视城垣,也算是个面子工程,自然要有一些观众和看客。
    就像后世的时候,当官的要去地方视察,深入百姓家里,没有摄像机,把这事儿宣扬出来可是不行的。
    沉吟一下,罗青还是迎上前去,笑着说道:“诸位,罗某接任这清河县令,初掌权柄,夙兴夜寐,唯恐辜负了清河数十万百姓的心。今日来巡视城垣,见这城墙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痛心疾首啊。”
    几位乡绅对视一眼,瞧着罗青脸上这痛苦,似乎也不是装出来的。
    对于罗青,他们了解的不多,只知道是本县人,因此罗青这么一说,倒是有大部分人相信了,谁不爱家乡,谁不喜欢家乡变的更好。
    “大人能心忧百姓,小老儿就代乡里,感激大人高义。”一位老者上前一步,躬身向罗青行礼。
    这老者是本地李姓族长,声望很高。
    剩下一些大户,瞧李老爷子都这么说了,也连忙附和了起来。且不管罗青这些话是真心还是假意,但县太爷这么说了,还能跟县太爷唱反调不成,这面子总归是要给的。
    罗青作势要搀扶李老爷子,道:“这城墙年久失修,有碍观瞻,依本官的意思,理应重新修整,也算是给我们清河,营造一个新气象。”
    众人连连点头,有人道:“大人所言极是,咱们清河繁荣昌盛,这城墙要是破败不堪,叫外县人瞧了,岂不是说我们清河人的是非。”
    “对,这正是我的想法。”罗青眼前一亮,上前拉过这人,对众人道:“刘掌柜说的极是,咱们清河日新月异,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这城墙再如此破败,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这刘掌柜在县里开绸缎庄,家境殷实,算是县里有名的富商,眼下被罗青亲切的抓住手,也顿觉脸上有光,倍儿有面子,得意的看着众人,一副你们好好学学我的样子。
    “不过呢。”这时,罗青语气突地一转,喟叹一声,道:“奈何本县有心无力,县里财政紧张,修整这城墙,恐怕还要依赖诸位了。”
    话到这儿,众人脸上的笑容也戛然而止,听罗青绕了半天,才算是听明白罗青的真实意图了,合着是想叫我们出银子,给你修整城墙。
    一瞬间,众人的脸色就为难起来。叫他们唱两句高调,说两句好话还行,可叫他们从兜里往外掏银子,那谁愿意啊。
    这城墙破不破的,影响不影响观瞻的,又不是自家房顶,傻子才管呢。
    “怎么,诸位不愿意。”罗青把脸一板,加重语气:“修整城墙,乃是我清河大事,为的是我清河百姓,人人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诸位莫非是不愿意吗?”
    罗青这县太爷官威一摆出来,立刻把几人吓住了,尤其是那刘掌柜,站在罗青身边,腿直打哆嗦。
    见众人还迟疑不语,罗青又道:“诸位捐银修整城墙,是利在千秋的仁义善举,待明日,本官就着人张榜,挂在那旌善亭内,好叫乡里知道。”
    衙门里,入得县衙大门,在院子里的两侧,有两座小亭子,面积不大,站不得人,纳不成凉,只能挂个榜。
    这两座亭子,也很有来历,其中一座叫做申明亭,但凡打骂老人,辱骂尊长,作奸犯科之人,都会上这申明亭,相当于一个黑名单,叫县里的百姓知道有这么一位恶人。
    而另外一座旌善亭,却是写上一些善人的名字,比如孝敬老人,救人急难,都可以上榜,进行宣扬。
    所以罗青说,把几人的名字写上旌善亭,也是给点儿回报,给几人宣扬一点儿善名。
    刘掌柜迟疑一下,率先开了口,道:“大人,我愿意捐出一百两,用于修整城墙。”
    刘掌柜也算是瞧明白了,罗青今天是吃定他们了,不捐也得捐了,既是如此,何必还扭扭捏捏的,就当破财消灾,至少,还能落个好名声。
    就是不知道,这点儿名声,值不值那一百两银子了。
    有刘掌柜开了头,众多乡绅对视一眼,也不再犹豫,银子铁定是要出的,全当是罗青刚上任,孝敬罗青的话。
    你出一百两,我出二百两,五百两的,倒是挺热闹。
    罗青叫户房的何更年一一记录下来,着捐的最多的十人,张榜公示,不过这却是挂在八字墙上,效果比旌善亭好多了。
    如此一弄,一些看重名声的大户,倒是肯出血了,拿银子换名声,对他们而言,值得!
    坐在城门楼下,瞭望远山美景,看那日落西山,红霞满天,却也是叫人心胸开阔,更让罗青忍不住想起了伊如是,要是有佳人陪伴,共赏这人间美景,岂不是美事儿一桩。
    不过率先出现在罗青眼前的还是何更年那种褶子脸。
    “大人,统计清楚了,捐银者共一十九人,总共捐银,三千七百两整。”何更年回禀道。
    罗青微微抬眼,看向身旁的马德江,叫了过来,问道:“马德江,你说修整这城墙,需要多少银子。”
    马德江站在一旁,也听见众人捐了三千七百两银子,眼下罗青这么一问,他倒是不敢轻易回答了。
    迟疑了半晌,马德江才躬身答道:“回大人的话,卑职算下来,有银一千七百两就足够了。”
    罗青点点头,觉得这马德江还算有些眼力劲儿,抽出一千七百两银票,递给马德江,然后又抽出两张一百两的,给何更年,曲靖一人一张,剩下的一千八百两,直接揣进了兜里。
    “走,回县衙!”罗青大手一挥,站起身来。
    上任头一天,收获一千八百两,还不错,算是开了个好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