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1.城乡交叉地带

    城乡交叉地带
    我明白自己所研究东西的重大价值。
    我常常怀抱一种勃勃野心,一定要把“城乡交叉地带”,这一中间地带,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寻找到一种囊括古今中外的,带普遍规律性的东西。
    甚至于,在此基础上,放眼瞩望全球,预测未来,还希图把它扩充到一本专著的宏阔规模。(当然,如果时间允许,我又有能力的话。)
    假如不能,那么,至少也要写出主要部分,埋下富有生命力的种子,以俟异日长成一株参天大树,进而繁衍成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森林。
    从而以此为基石,建立起属于我自己的辉煌理论体系,成为这一领域里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这是广阔的空白地带,极其诱惑人的未开垦的荒地。
    我愿把我自己的笔,作为锋利的犁斧,努力的开垦营造“自己的园地”。理想虽然高远,但现实,却要一步步脚踏实地,认真不苟。
    我反复多次的衡量自己的短长,与国外的了解实在是个皮毛。于我们中国,特别是近现代,尤其在文学方面比较熟悉。
    因此,我决定扬长避短,先从中国近现代部分入手。借助我擅长的,力求用一专题,把许多文学作品有机系统的打通。
    如此既觉气势宏阔,又觉厚重。年轻人嘛!总是喜欢大的东西——好大喜功?
    真正一旦着手,却深切的体会到工程的浩大与繁复,几乎是个人所难以只手完成的。
    于是,惶恐滋生了,惰性也随之跟来。
    害怕得不敢动笔。
    直觉告诉我,那将是一片无人涉足的沼泽地,一个气力不怎么强足的人,去试图跋涉,怕是难以逾越的吧?
    这且不说,我自己的综合素养又哪里有资格呢?书,曾自诩读得不少了,可屈指算来,又觉这没读那也没看的。自己读过的,谈谈道也可免捉襟见肘的,若要著书立说,可真是一种狂妄了。
    书籍对我来说,是太贫乏了,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杰出的精神导师,给我方向性的指引。
    我只好自己一个人在黑暗中小心翼翼的摸索前进。虽有眼睛,却如同瞎子。只好让眼睛长到手上。
    同时也没有一两个旗鼓相当的对谈着。大家都似乎很忙,纵谈也是别的话题,没有人留意且志于此的。
    “海”是不错的,可是呢?你来得虽不多,但相比已是够多的了。宗孟也可以,然来得太少,每次又不能深长的谈,所获其发自是很少的。
    于是一切都是艰难的,在我都是一种开创。从前那种热烈的讨论既一失掉,我也只好一个人孤军奋战了。
    我想,自己以为会得心应手的“中国卷•近现代部分”,尚且如此艰难,更何论去远溯古代,又推及外国呢?陌生的那些国度,怕是更难把握了。
    因此,我羞愧,也苦痛,甚至有些绝望。几乎开始仇恨自己,为什么自己就这么愚蠢?自己喜欢的偏偏无力获得!
    然而更大的羞愧在折磨我。
    一百多年了,在理论界,似乎真的无人对这一交叉地带进行理论阐释。如今的我已认识到,又何以才力不称进行推托呢?
    所以,我最终还是写了。
    不管好不好,完成了就是好的。
    毋容置疑,我的许多自认是结论的东西,其实是为自己的幼稚、单纯、无知、拙笨作了结论,但我想,方法往往比结论来得更重要。
    我纵不才,而自李宗吾、钱钟书、苏渊雷三大学者所学治学法,或许有你值得一顾的些微价值吧?
    静观居士
    1997年6月11日午后草
    2007年9月18日星期二下午8时35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