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请开门,系统送温暖》56.朱墙旧事(五)

    两人一路上插科打诨, 待走近前厅俱都换了一副面孔。世子居首,段倚旁坐,二人尚未开口说话,低声交谈着的众人已经自发自的安静了下来。
    “不必拘礼。”陈长歌道, “若细论起来,各位俱是我大靖英才, 日后的朝廷栋梁, 反倒是小王何其有幸才能邀得各位齐聚一堂,把酒言欢。”
    “此番诗会, 不提身份, 不谈春闱, 只论诗才。”
    他话音既落,就有十数位捧着木盒的姣美少女鱼贯而出,各自站在桌旁,垂首静立。
    陈长歌为示意,便亲自取来锦帛铺于桌上。
    “盒中所呈为锦帛, 有意者皆可提书其上, 两两一比,输者罚饮一杯,最终赢的人……”
    他顿了顿, 视线飘去次席那人身上, 却是刻意不言吊人胃口。
    段倚连被使了好几个眼色, 也无奈了, 只得自己接过了话头。
    “最终胜者可在浪白楼影壁上题诗一首。”
    这是不把他利用个透彻就不算完是吧?
    影壁上的一个位置……就算他是浪白楼的少东家, 这么给出去也是很肉疼的好不好。
    上一个在影壁上题诗还是何大学士呢,人家题诗的当年就考了状元郎,现如今已经半只脚踏进内阁了。
    他既画了这么一张大饼,底下众人都有些蠢蠢欲动了。
    读书人嘛,说是不为利还可以,不为名就太假了……不过他们照样还是披着矜持的皮,互相推辞了老半天,才有一位戴方巾,着直身长衫的公子站起来抛砖引玉,当场挥墨作了一诗。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吟到此处,他下笔一顿,蹙眉沉思半晌,瞥到窗外时灵感乍来,当即接上了最后两句。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场中静了静,众人面上神色有低头思索的,有钦佩赞赏的,有跃跃欲试的,不一而足。想来作诗的那位公子亦是觉得满意,四下巡视一番,颇为自信的挂上了自己的诗作。
    “这诗……清爽啊!”
    陈长歌眼睛一亮,默念了好几遍,越念越觉韵味,有种清新的活泼气。
    “此人名唤崔源,邢城崔氏族人,在东南两省一十三州都颇有名气,当地考生基本上都以他为首。”
    赵元贴在他耳边道。
    陈长歌点了点头,把这人名字记下了,又想起来什么,问道。
    “那人还没来?怕不是怯场不敢来了?”
    “……世子爷,早就吩咐下去了,一有动静便会通知。”赵元无奈道,“可京城圈子里谁也不曾见过这程大公子真容,请帖上未标名姓,只能凭着脸熟找……”
    “也是。”
    陈长歌沉吟道,“程麟对他的看法倒是不错,可我瞧着他这行径确称不上个坦坦荡荡的君子。”
    “程大人也算是清明了一辈子,只干过这么一件糊涂事,叫个来历不明的妾生子爬到了嫡子头上……我倒要看看他是怎样了不得的人物!”
    日影微斜,诗会已然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座上书生倒有大半都起身作过诗了。
    此时挂着的诗文乃是礼部侍郎杜明希之子杜琅所作,讲的嘛,虽是酸酸腐腐的儿女情思,可这一字一句的,都雕琢到了极致。
    陈长歌拿起读过,想损上好友几句,都辞穷了。
    “华翰……你这诗,绝了。”
    他默然半晌。
    “世人皆说我陈长歌的诗好,却不知华翰你的诗才,绝不在我之下啊。这‘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两句,人糙诗也糙的陈长歌是决计写不出来的!”
    “世子言重了。”杜琅脸色一红,尴尬道,“华翰的诗,不过是小家子气,哪里能和世子相提并论?”
    “不,是华翰你太过谦虚了……”
    “……”段倚无言,急忙插口道,“好了好了,两位都是大才之人,三天三夜怕是都分不出上下,可总要体谅体谅我这半点都听不懂的粗人……”
    “依我看,世子既为东道主,自然是不能同客人比的了,这次的魁首,不如就定为杜琅——”
    话音还未落,东北角上一桌又站出来一位唇红齿白的小少年,观其年纪不大,言语间颇有气盛之感。
    “且慢,在下刚刚才作好一诗,还未誊抄在帛上以供诸位品鉴……诗会这是结束了吗?”
    段倚立马改口道,“自然没有,阁下请。”
    “献丑了!”
    他提笔便写,果真是早早做好的了,百来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看这架势,仿佛是胸有成竹了。
    陈长歌原本没多重视这突然冒出来的人——东北角那桌,都快偏出厅堂了,原本就是请来凑数的。
    这么说可能有些露骨,但道理总是没差,没权没势,也不清贵,既非头名凤首,也未与谁沾亲带故,不过是些功课好些的穷书生,日后就算侥幸中榜做官也不会掀出多大的浪花,还是要依附于这棵大树。
    陈长歌的身份地位在这里,无论如何也不会特意关注这些人,直到那小少年摊开锦帛,缓缓念来他作的那首诗。
    平生太湖上,
    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
    愁比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
    换取扁舟一叶,
    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义事,
    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
    斟美酒,
    起悲歌。
    太平生长,
    岂谓今日识兵戈?
    欲泻三江雪浪,
    净洗风尘千里,
    不用挽天河!
    回首望霄汉,
    双泪堕清波。
    他果真是个年轻气盛的书生,音色都是带着三分稚嫩的,然而就是这样不相称的音色念出这苍茫犷气的诗,镇的满堂寂静,针落可闻。
    赵元眼皮狠狠一跳,猛地抬眼望去,见世子面沉如水,惯常轻轻摇晃着的折扇早就阖上了,被紧紧捏在了手心里。
    他心底有数,朝大厅偏僻的方向使了个眼色,各个便衣隐藏其中的侍卫立刻就警觉了,扣住刀柄蓄势待发——
    能考上举人的至少都不是蠢人,此刻俱都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闭紧嘴巴噤若寒蝉,偌大的地方只余下了或深或浅的呼吸声和世子扇骨敲击桌面的清脆声响。
    叩,叩,叩……
    “挽天河”,“望霄汉”?化用的都没毛病,说的是希望止息刀戈,战事平息……靖朝正值对百越用兵之际,这诗虽说有些僭越,可也非大逆不道。
    陈长歌面无表情的盯着毫无异色站着的那人,折扇抵在桌面上,敲的越发急了。
    重点在渠州太湖,匣中长剑,和那近乎明目张胆的一句。
    太湖水日日夜夜冲刷了六年,那墙上血迹可还没洗净呢!
    敲击声戛然而止。
    “你——这诗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拿回去改一改。”
    那小少年仿若丝毫意识不到他这话里的威胁意味似的,昂首挺胸道,“我不……”
    他尚未说完,东南方向,临江的窗前,房梁上,门槛处,几乎同一时刻便亮起了锋利的白惨惨的寒光,眨眼间他仿佛就要人头落地——
    小少年眼神中乍然闪过一丝狡黠的意味。
    他悄无声息的抬脚,闪身便要上前,然而千钧一发之际,他身旁那人却一把把他拉了回来。
    “欸欸……我来改!我来改!”
    青衣书生嘟囔着,“早就说你水平不行……”
    那小少年被他扯得一个踉跄,转过身来怒目回瞪,还卷了卷袖子露出雪白的胳膊作势要揍他。
    “你特么故意扯的小爷是不是……”
    “……没。”
    青衣书生无言地看着他,把他撸到小臂处的袖子又拽了下来,轻咳了一声。
    “大庭广众的……像什么样子。”
    小少年脸色一红,下意识地四下看了看。
    对上他犹带几分凶恶目光的众人一个激灵,着急忙慌的就把视线挪到了别处,假模假样的推杯换盏起来。
    “来,谢兄可得尝尝这道点心……”
    “贤弟愣着作甚,该你作出下句啦!”
    青衣书生趁他走神,一溜烟儿从他的围堵下跑了出来。
    一直拿余光瞥着这边的众人这才看清楚他到底长得什么样。
    原本这人的座位就靠后,偏僻,半人高的绿植直接挡住了他大半,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只能瞅见个残缺不全存在感极其微弱的人影……关键他还是趴着的。
    是的,貌似还在梦会周公。
    捧着锦帛走过来的青衣书生长身玉立衣带当风,风采气度十分出彩,不过更出彩的是他雪白的脸上清晰可见的几道鲜红的印子,微红的,甚至还带着几分湿润水汽的眼眶。
    陈长歌甚至猜他下一秒就要无比自然的打个哈欠了。
    不过难得的,他倒并未觉得生气。
    长的如此光风霁月,想必打个哈欠也是毫不碍眼的,值得宽容。何况相由心生,他既一见这人便有种自然而然的熟稔亲近之意,说明对方定然不是什么小人。
    “你要如何改?”
    他甚至连语气都不自觉的和蔼了。
    青衣书生沉思半晌,提笔在“银艾非义事”一句上圈了义,改吾。原句即成“银艾非吾事”了。
    虽说有些牵强附会,可这次总不至于犯忌了。
    他缓了口气,行了一礼便要回坐席上,不料被人叫住了。
    “听你口音,可是苏南人?”陈长歌问道,似乎对他颇感兴趣。
    “不是,小生本京城人氏,不过在苏南游学多年,口音一时半会儿是改不过来了。”
    他答道。
    “不错。苏南多大儒,怪不得你学问这么好。”
    陈长歌感慨了一句,虽然觉得他的话有些熟悉,可也没多想,只随意又问了一句。
    “不知你师从何人?”
    ……改了个字就知道他学问甚好了?
    他有点无语,不过是世子问话,又没到他需要装反派对着干的时候,顺着他的话往下答就是了。
    “师从苏南江冰泉。”
    “哦?江冰泉?翰林院首长学士?”
    这位的门庭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拜入的,想必书生也不是一般人……噫,这经历怎么有点熟悉?
    陈长歌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慢慢眨了两下眼睛,迟疑问道。
    “不知阁下姓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