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梦》飞梦 龙脉山

    一
    清道光年间,高僧黄道吉携弟子昌德清理龙脉,从青城山沿江而下,一路风餐露宿,晓行夜住,二十几日来到永宁河与长江的汇合处—云溪,但见永宁河两岸树木葱绿,云雾缭绕,鸟雀飞鸣,河水淙淙,碧波粼粼,好一派自然山水风景。黄道吉顿思这般仙境,必有风水宝地,是否就是自己此行要寻找的龙脉之地?黄道吉师徒虽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仍不辞辛苦,从云溪沿永宁河岸小径而上,经花背溪(天仙洞)、乐道子、大洲驿、斑竹林,师徒俩被路上绮丽风光吸引,不时放下行囊,驻足停留。仰望星星朵朵、蓝天白云、qun鸟飞翔,放眼河水潺潺、树木苍翠、山花烂漫、两岸碧青。几日后的一傍晚来到倒马坎(倒马坎:今上马),次日上街而访,听说距此大约十公里的地方,一小山坡上建有一座庙宇,沿小山坡从低到高依次建殿,共十二殿。这一带的人从出生到死亡以及yin间的活动都由它管辖,并掌有“生杀大权”,这座庙宇就是川南闻名的太山庙。
    黄道吉师徒在倒马坎稍作停留,便饶有兴致地匆匆来到太山庙,见庙宇阶梯殿宇错落有序,肃杀森严,香火不断,往来拜祭者络绎不绝。庙外古木参天,奇花异草,林风涛涛,鸟雀争鸣,气势非凡。距庙两公里外,巍峨的层岩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庙的后侧。庙前小溪潺潺,小桥上人来人往,宽阔的街道两旁坐落几十户人家。桥对面戏楼飞檐翘角,雕楼画栋,匠心独具。
    元代杰出的散曲家马致远名曲《天净沙秋思》写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似乎是写这儿的景致,望山外夕阳西下,也会因思念而愁肠。
    黄道吉师徒在这里安顿下来,他们白天欣赏美景,夜晚观看演戏,美美休憩一段时日,后又转西徐行。
    一日,黄道吉师徒来到一座山前,见此山与层岩相向,如狮伏状,巍峨雄奇、俊秀崔嵬、杂树丛生、百草丰茂、参天大树鳞次栉比,烟雾茫茫、山风飒爽。凤凰成qun结伴,游玩其间,栖身于此,安闲逸致,神清气幽。凤凰喜山水,距此40公里的山上果然有湖叫凤凰湖,山清水秀,波光粼粼,像天堂般美丽。生机盎然的秀丽美景激发黄道吉诗意大发,竟一时兴起,赋诗曰:
    中年百日游他方,传道修练不曾游;
    足不出户xiong闭塞,扪心自感尔不如;
    南方山水似仙境,方知龙脉到此头;
    凤凰嬉戏栖龙脉,此山应名凤凰山。
    遂刻碑立于山口路旁显眼处,随着时间的久远,这山自然称作凤凰山,闻名遐迩。
    光yin荏苒,时事变迁,很多年后,当地政府在凤凰山一带设立下辖自治组织,以凤凰山命名这个村级单位为凤凰大队。
    凤凰大队处于丘林地带,浅丘的凤凰山坡中,座落一下大房子,地名千秋坳,左右邻山,后面是俊秀滴翠呈椅状的山坡,前面是一望无垠的田野。间或的矮山坡,使田野纵横起伏,跌宕有致,远处低矮的qun山烟雾缭绕,云蒸霞蔚。夏天稻田被秧苗浸染,微风吹来,就像葱绿的幔帐微微荡漾在田野上;秋天一片金黄,鸟雀在田地间飞来飞去,不时钻进谷穗啄食;春天、冬天田里没有庄稼,茫茫的,水静静的,一些杂草奈不住寂.寞,将头shen.出水面,似乎也要体验外面精彩的世界,打鱼的、捉鳝鱼的跑来凑热闹,扰乱了田地里的宁静,他们仿佛要将整个田野翻个遍,以满足他们的最大收获愿望。
    好多风水先生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站得高,望得远,视野开阔,是一个居家的理想之地,在这里住的人都会顺风顺水,饱暖无忧。
    二
    同治时期,凤凰山一带比较荒芜,人烟稀少,山多林密,人迹罕至。远处黄桷坝岩上的一谢姓人路过这里,看中此地,后在这山坡中修建房屋,搬迁于此,安居栖息繁衍。经几代人的开垦、种植、扩张,谢氏人家渐渐烟火兴旺,人丁发达,田地广阔。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加,谢氏人家开始雇佣佃农,收取地租,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
    谢氏地主名叫谢仙德,出生并生长于黄桷坝岩上陈家坡。幼时的谢仙德家境非常穷困,12岁就在罗姓地主家当佃农,罗地主凶狠霸气,常常发怒恶语相加。佃农整天干活,每天却只吃两顿,吃不饱,穿不暖,挨啕受气。佃农们害怕被解雇,为了生存,只有忍气吞声,唯唯诺诺,惟命是从。谢仙德把受尽的苦难和经历默默记在心里,他想:自己一定要摆脱这种长期被奴役的境况。
    谢仙德搬迁来时36岁,身体高大,敦厚壮实,头发粗黑,眼光明亮,宽扁的大脸,从小干农活手脚变得粗糙,说话声音洪亮,干起活来就像刮旋风,一起干活的佃农称他“谢刮风”。谢仙德已有6个孩子,前4个都是男孩,小的两个女孩,最大的儿子18岁,小女6岁。到千秋坳后,谢仙德带领儿子、乡亲们砍伐山上的树木,修建几间茅草房住下,同时在山的四周开山垦地,种植庄稼。几个儿女逐渐长大,谢仙德家的劳动力也不断得到充实,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农作物的收成也越来越充足,到谢仙德60岁时,他家的劳力也无法耕种成片的土地,于是开始雇请佃农。
    佃农也称长年,其实就是富裕的人家雇佣长期干农活的穷人。农活很累、很苦,要费很大的力气。佃农家里都很穷,常年只穿着单薄、破烂的衣衫,半luǒ着身体,光着脚,整天和泥土接触,肩挑背磨,头顶日月,脸朝黄土背朝天,以致皮肤黝黑,手脚皲裂,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勉强维持一家人吊命似的生活。
    耕种、收割季节,佃农就在田地里干活,农闲时,就在山坡上开垦荒地。随着开垦田地的增加,佃农也不断增加,谢仙德家族也逐渐成为田地的管理者和主人。谢仙德家富起来,自己家人可以脱离繁重的农活,但他和几个儿子一道,只要有空闲,仍与佃农一起干活劳动。谢仙德雇请佃农,一日吃三餐,让他们吃饱,半个月吃一次ròu。过时过节要吃团聚饭,菜比平时丰富。谢仙德从不监督佃农干活,不要求佃农干多少,做什么、干多少、怎么做,几乎由佃农自行安排,不要佃农起早贪黑。过年时,谢仙德还要给佃农送上几斤ròu、大米,要他们带回家好好孝敬父母,团团年。
    佃农为谢仙德家干活,谢仙德按干活的时间计付现币或实物,每月付一次,从不拖欠,并叮嘱佃农及时将现币或食物带回家,以便家人安排生计。
    谢仙德家人对佃农非常好,从不把佃农当外人,佃农们干活都很卖力,时时想着要对得起主人。佃农干活所得实物和钱足足能养活其家庭人口。当地穷人都愿意跟谢仙德当佃农,并以此为荣。谢仙德常对儿女说:“佃农也是人,我也是佃农出生,没有佃农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以后你们一定不要忘记他们,要时刻想着他们,对他们好。”
    以后到谢仙德曾孙辈时,对佃农的管理进行大胆改进。以前的佃农其实是一种简单雇佣关系,佃农的生活、行为、自由受约束,依附于地主,当然象谢仙德这样优厚对待佃农的,方圆几十里的地主都没有这样的。谢仙德后辈将田土分为很多等份,分给佃农耕种,每份交一担实物,相当于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其余的归佃农所有,佃农不承担税赋,这种事实上的承包关系,使佃农获得了极大积极性和自由。
    随着谢仙德家业的扩大,房屋经过几次整修,到谢仙德后三代,千秋坳已建成为一幢大房子。房屋为立材结构,青瓦铺盖,三合院。耳房两层,两个坝子,坝子为上下两层。上坝子从堂屋檐坎到左右环房,下坝子从上坝子正边沿到两边耳房间,下坝子比上坝子长,正门中间、两边环房和上下坝子错落间有四步石梯连接,方便过往通行。左右厢房、环房各四间,耳房六间,有事事如意、六六大顺之意。环房与耳房间有两个小天井,一堵紧连耳放的用小石块砌成的坚固围墙,仿佛使千秋坳成为一座牢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围墙中间开了一扇场门,场门与大门正对,高于下坝子两梯。场门门柱用JianYing的整块条石支撑,宽2.5米,厚40公分,高3米,有2吨多重。门上方呈冠状,青瓦盖着,高出围墙60公分。门是用木料制成,厚达5寸,木料交接处推槽镶嵌,门闩有特制的保险功能。天井、坝子用较薄石板铺成,房檐、房基全是条石,所用石料优质JianYing耐久。场门左右栽种杂竹、果树。整过房屋占地20多亩,取地名千秋坳,言明其家业长期永茂。
    千秋坳正面右侧紧靠果树旁的田边有一口井,这是谢仙德来此后打的。谢仙德来到这里后,发现有清泉从地下溢出,长流不止,顺坡而下,冬暖夏凉,于是在这里挖了一个坑凼,打了一口简易的井,供人畜饮用。井水清澈、透明、微甜,富含矿物质。这井也经历多次整修,以后用石头箍成圆井,井面是用石头铺成的大正方形,便于人站在上面从井里打水、洗衣服、洗菜等。特大干旱年景,到处庄稼干死了,近邻的水井都没有水,此井也不会干涸,仍是满满的、清清的,方圆几里路远的人都来这里挑水,谢家人从不干涉,欢迎他们尽管挑。
    傍晚,人们干了农活,纷纷出来挑水,挑水的人最多,他们挑着水,微弯着腰,扁担一闪一闪的,在田间小道上,踏着夕阳落下的余晖,脸上写满笑容,身影渐渐消失在洒满黄昏的阡陌里。
    人们深情地取水井名为:千秋井。
    谢氏家人乐施舍,重视培养后人读书学习,在以后的年代里,都有从这里考出到政府部门工作的谢氏族人。
    谢氏人在外工作的,一家人也安居在工作地,有的迁徙到外地发展家业,留守在千秋坳的并不多。这支谢氏人,无论是富起来的,还是有工作的,对人都很恭敬、诚恳,对穷人更是善待有加。解放后,谢氏后人得到了人民和政府的善待,土地收归集体,房屋仍由谢氏后人居住。千秋坳有22户谢氏人家,100余人,四固定仍把凤凰山分别划归住在千秋坳的谢氏人家作自留山。
    谢仙德没有读过书,凭他的聪明、勤劳和敏锐的判断,从他起,渐渐摆脱了贫穷和寄人篱下的生活,后代们再也不干那繁重劳苦的体力劳动,成了土地的管理者和主人。谢仙德深知,只有具有知识和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富人和管理者。谢仙德生前,经常挂在zui里的话便是:没有文化是要吃大亏的,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临终前语重心长地对子女反复唠叨:一定要让孩子们多读书;一定要对人好;这两点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当6个子女都表示记住了后,谢仙德微笑着放心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他深爱的子女和家业。
    新天朝成立初期,谢仙德的后代有3人在公办学校教书,6人在政府部门工作,是吃皇粮国税令人羡慕的国家干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