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文字修仙,怎么就具现了?》第1192章 话不投机(十月开新书,敬请大家关注)

    
    少时气氛有些冷淡,百里燕才接着王砺的话说道: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晋王不是想分文不给白手取财吧。”
    “那燕子你的意思呢。”
    王砺试探问道,他觉得百里燕没有当面回绝,便是有商量余地,这时倒是季锦昇捉摸不定了:
    “难道王砺真有如此大的面子,能要到这么些物资!”
    季锦昇思索之际,百里燕说道:
    “651、654型枪支暂且没有,防弹衣也没有,647、648有二十万支,645改、654山炮三百门,其他的再议。”
    “为何独没有651、654型枪支与防弹衣。”王砺问。
    “651、654型枪支咸军尚不足用,防弹衣造价昂贵,咸国仅能装备作战咸军,并不足以大量装备全军。”
    651、654两型系列涉及八种枪型,咸军正在全面换装这两种型号中的多数,651、654型过去六年积累的产量,也仅仅勉强刚刚完成全部换装,略有几万支的储备盈余和地方训练。
    不计外援和咸军装备,647、648两型老枪的储备量超过百万,能够装备诸侯的主要是两款老枪。
    眼下还没有全面扩军,也未将三十万招募的外籍兵算入装备编制。全面扩军后,651、654两型枪族的缺口少说五十万到六十万支,加上御客还要分走一些,做人情援助一些,装备诸侯一些,缺口至少是百万支以上。
    至于防弹衣,这东西太精贵,金毛蚕丝绸的价格并不比普通丝绸低,产量有限,一号防弹钢受铤元素供应影响,产量一直不是很大,大批量的装备和生产经济成本太高,产能也不足。
    目前仅能有限供应咸军和御客作战部队,以及重点人群使用,晋王张嘴就要二十万件防弹衣,那就是抢。
    气氛沉寂了片刻,百里燕接着刚才的话继续说道:
    “兄长,此番作战可不同于以往,晋王只出三十万兵马,未免太少了吧,而且往后打的皆是消耗战,仅仅梁国一战八个月,联军便伤亡了小三十万人,且还只是敌攻我守,晋国只出兵三十万,着实没有诚意啊。”
    此时王砺面色凝重,他知道百里燕这话很重,他说道:
    “会盟由咸国提出,出兵多寡乃诸侯之事,咸国无权过问。且我晋国不似咸国这般国力雄厚,一战伤亡三十万人,令我王如何向全国臣民交代。”
    “咸国是无权过问,伤亡是异常惨烈,但兄长可否想过,晋国会步长孙后尘,到时国破家亡,可就不是死伤三十万,而是三千万,三万万,亡国乃至灭种,是晋王承担得起,还是我咸国承担得起,兄长可曾想过。”
    百里燕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自晋国攻取江东东郡之后,晋国一直徘徊于占小便宜,搞小动作,搬弄是非的层面。如今生死存亡之际还想保存实力,若是放纵姑息任其妄为,无疑会产生极大的负面的政治示范效应。
    但王砺的着眼点更低,他不认同百里燕的政治理念,所以他不会为了所谓的“天下大事”沦为百里燕的牺牲品,出使咸国的路上,他已经做好强硬面对百里燕的准备。
    “燕子,我不想与你争辩,如今我晋国国力有限,绝拖不起数年如此鏖战,望你理解我的苦衷。”
    “你晋国有苦衷,我咸国就是应该的吗!你自己去广信,去津邺好看看,只一战,全城沦为废墟,至今还是一片瓦砾。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这等损失落在你晋国头上,你们怎么办。难道坐等生番夷平每一座城池,杀光每一个百姓,你们才准备出兵吗!”
    百里燕质问道,话语间已然没有了此前的和气,此时王砺脸色愈沉,心中如压千斤巨石。
    广信和津邺的损失他是知道的,但这些损失毕竟没有发生在晋国身上,他无法感受毁灭一座城池带来的切肤之痛。
    广信的经济价值是津邺城的两倍,津邺的经济产值是晋国都城平汤的三倍,一个广信相当于六个平汤城的经济产出,653年炮战,咸国相当于损失了六个平汤城,二三十万人无家可归。
    而晋国自建国以来,就没有发生过一处城池三十万人流离失所的惨案,即便是旱灾、洪涝天灾引起的灾民,都分布在几个郡几十上百个县乡,完全不同于集中在一个点上的压力。
    这还仅仅是广信,桑南、清田两郡连每年流入难民近百万,过去四五年间不计各种死亡,总计超过六百万难民涌入咸国,由此带来的财政和地方压力不是王砺所能想象,更不是晋国这个农业诸侯国能够承受得起的。
    百里燕愤怒的不是晋国的小算盘,而是晋国的不作为和自私狭隘。
    自从公叔阔当道,晋国上下就刮着一股歪风邪气,但凡是一丁点不利,就埋起头来当乌龟,但凡是有一丁点好处,立刻露出贪婪的嘴脸,穷凶极恶瓜分好处。
    不可否认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但应该有最基本的下线。
    话不投机气氛越发冷淡,见此情形,季锦昇开口说道:
    “王司马今日远道而来已是疲乏,不如暂作歇息,待等明日见过咸王后再做计议如何。”
    王砺顺势接过季锦昇的下台阶,他说道:
    “季将军所言极是,今日确实有些困乏,连心情也变的极差,难免有些失妥,还望永兴侯见谅。”
    百里燕收敛怒意,起身抬手准备告辞:
    “那就请兄长暂作歇息,我明日即安排晋国使团面见我王。”
    “就有劳永兴侯费心了。”
    “告辞了。”
    略施一礼,百里燕转身离去,待其出了府宅。王砺叹气说:
    “他还是没变,依然如此强势。”
    这时季锦昇说:
    “百里燕一直如此,即便让步,也会从其他地方捞回来。眼下形势吃紧,咸国并不安定。百里燕忙于政务操劳日甚,言语不免是有些过激。”
    “季将军,您怎替百里燕开脱。”
    驻使林布栾说道,季锦昇却不以为然,他说:
    “本将只是实事求是,当下局面若换做是其他诸侯,别说四年,就是四个月也招架不住,形成如今局面已是极为不易。”
    季锦昇与百里燕斗了三十年,却也佩服百里燕才学和谋略,方才只是发自内心的公道话,别无任何政治倾向,也不代表他站在咸国一边。
    王砺听了季锦昇这番话,心里更加复杂。他始终跳不出诸侯割据的世界观,要他站在更高层面放眼看世界,他的思维被局限在了固有的枷锁中。
    沉默片刻,王砺撇开方才内容,另问其他:
    “季将军,广信一战后,咸国究竟是如何安置的广信灾民。”
    “分流法。”
    王砺听着不解,随即又问:
    “何为分流法。”
    “既是将一地居无定所之民,按一保一甲或整村,分散前往属地各县、各村安置。若是广信城中之人,则按一条街、一坊分散安置前往属地各县。此外可据个人自愿,选择前往去处,但仅限于官府提供的安置去处。”
    “那按此法,要花费多少钱粮?”
    “具体并不清楚,但百里燕作法与众不同,恐怕不仅没有耗费多少钱粮,还有盈利。”
    听到这里王砺吃了一惊,他当然知到安置灾民流民是需要朝廷花钱的,但却从没听过安置灾民还能盈利的。
    “广信本城与周边受灾百姓二三十万,安置尚且不易,如何还能有税赋。”
    “按常人所想自然是赔本的,但百里燕不是常人。王司马可能有所不知,这广信本城连同其下辖的县在内,有人口逾百万,几乎抵上寻常一个郡人口。
    广信本城与周边乡村百姓受灾,被分散前往广信下辖各县,每县分到迁入百姓数万,这数万百姓中有广信本城富人,富人安置于县城,农民安置于县下各村。而后分配县下土地供灾民耕作,免除三年赋税,还无偿分发农具,租用耕牛。
    同时钱坊给各县当地作坊商户提供低息贷款,并免除一定赋税,鼓励这些作坊商户雇佣受灾百姓。而朝廷则向商户提供手工机械或是便利机器,供商户作坊购买,然后雇佣劳力做工,朝廷和外地富商、贵族,再向商户作坊收购成品或是半成品。
    如此不仅解决了灾民安置,还能得到赚钱的生计养家糊口。如此只需应对得当,熬过第一年,稳住第二年,第三年便能有收益。
    而广信炮战发于四年前,如今广信本城虽然仍是一片废墟,但广信治下其他县村却是一片繁荣。想必当初咸国用于安置灾民的钱粮,此时恐怕早已全部收回。”
    王砺听着心中惊奇,他忙问季锦昇道:
    “那长孙逃入咸国之民亦以此法安置?”
    “并非如此。长孙逃入之民多大数百万众,且前两年恶疾传染死难者甚众,百里燕在清田设立病疫所,收拢无病流民,但却不允他们离开清田,如今的清田一郡,少说有五百余万人。”
    “嘶……这么多!那百里燕是如何处置的。”
    “据我所知,百里燕免去了清田郡县内的全部税赋,至今分文未收。同时无偿分给流民土地、农具,传授耕作之法,令其自养。”
    “可据本将所知,清田以南多丘陵,只有以北郡适合耕作,且此前一直以农桑为主业,盛产中下品丝织物,如何又能养活五百余万人。”
    “按说是养不活,但咸国有良种,有积肥,千岳山有不计其数的牛,王将军可别忘了,还有无处不在的钱坊。朝廷若不征税,三五亩地的产出便可以养活一个五口户。
    此外,咸国有大量收割机、脱粒机,集中屯田集中收割脱粒,不收五百万的人税,但仅收割机一项,每年所能带来收益顶得上几十万壮劳力,若折算成户口,约相当于四十万户。
    加之良种与新式技术,咸国各郡产粮与税赋足以弥补清田一郡损失。”
    “如此说,数百万流民被百里燕轻易安置了。”
    “这倒没有,清田郡、桑南、桑北三地的流民远不如咸国本地民,充其量饿不死,由于人太多,若不伐木开荒,耕地依然紧张。”
    “那其他诸侯可否效法?”
    这才是王砺关心的问题,只有百里燕的举措能被复制,各国诸侯才有迅速恢复元气的可能,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晋国。
    但季锦昇却是连连摇头,他说:
    “无法效法。”
    “这是为何?”
    “据本将所知,咸国产业如林,钱坊财力雄厚,且过去四年间从长孙、梁国、西海、中原腹地迁入、逃入咸国富人甚巨,携带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
    百里燕以政令安抚安置富人,同时令钱坊与司农府,鼓励各地商户、作坊雇佣进入咸国腹地的外民,如今的情势是逃入咸国的富人与流民越多,咸国的国力越强。”
    喜欢帝国行请大家收藏:()帝国行手打吧更新速度最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