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频未来》第358章 阅兵后热议【二更】

    麻雀app,热点资讯。
    旧浪新闻:“阅兵感人一幕,现场万人齐唱《十送红军》高清回访,连接:*****”
    小鸟资讯:“d4观礼台网友爆料‘大合唱起因’,张凡也在该区域……”
    人民网官方账号:“没有预演和排练的‘大合唱’,背后故事来自一张‘老人遗照’。祖国万岁,向先烈致敬!”
    凤凰卫视:“外媒报道阅兵前大合唱,n记者推特发文称‘华夏雄狮已苏醒’……”
    头条网:“老人孙女向记者讲述经过,唱歌是‘商界女神’郑澜提议。”
    麻雀网:“截止11点阅兵结束,‘祖国万岁,向先烈致敬’一信息已刷爆亿次,打破各种‘之最’……祖国威武!”
   &www.shuyaya.comtv焦点访谈:“已联系上‘抱遗像的老奶奶’。欲知详情,请锁定今晚7点35分《焦点访谈》。”
    搜狐头条网:“最先喊出‘祖国万岁……’的人接受搜狐专访,激动表示‘是这辈子最痛快的一次呐喊’!”
    ……
    中午,随着‘华夏60周年阅兵大会’结束,有关‘大阅兵’各种资讯信息,络绎不绝的登陆麻雀社交、以及各大新闻门户网站。
    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阅兵大会’前那场《十送红军》大合唱。
    一小时前的那场合唱,不仅在华夏历年阅兵史上绝无仅有,在全球人类史上也是第一次。从国家、政治层面上,也反映了华夏人的民族凝聚力与和平心愿……
    可以说是本次阅兵最好的一次国家形象展示。
    而且合唱背后深层的故事。给后续报道埋下了许许多多可以深挖报道的新闻亮点。
    所以阅兵一结束。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地方报社、新闻互联网门户。都第一时间跟进报道。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场合唱背后,还有张凡、郑澜等人参与!这无疑是给新闻增加了更多可报道性和收视率保障。
    ……
    **,d4观礼区。
    阅兵已经结束,各区域观礼群众、海外侨胞正陆续离开,唯独这里的观众一个没走,并且人数越来越多。
    围观人群、记者、现场安保警察等……将这片场地围的水泄不通。
    四周摄影机、相机、从阅兵散场开始几乎没有中断过,到处洋溢着激动的喧嚣与采访声。
    “这位女士。能不能采访你几句?请问你当时跟着大家合唱是什么心情?激动吗?”
    “你看我脸,现在还红呢!当然激动了!”
    “葛奶奶,能不能跟我们说说你和老先生的故事,他生前……”
    “请大家保持距离,那边媒体朋友往后面退一点……”
    “张总,我能不能跟你合张影啊?”
    “阿姨叫我张凡就行,我看不如这样吧。今天大家能聚在一块,又这么默契的为王老先生唱了一首红歌……不如一起合张影。相信今天这段回忆,会是我们最难忘的一天。”
    “张先生说的好,来来来。大家还坐上台……哪位媒体朋友愿意帮忙。”
    说着话,在台下接受采访的观众集体回到d4观礼区看台。三十几名记者以及摄影爱好者。快速来到看台前方挑选拍摄角度。
    一名记者跟着郑澜道:“郑女士,听说‘唱红歌’这个建议是你提出的,请问你当时是怎么想法?……”
    郑澜笑道:“唱红歌只是我随口提出,想法一开始只是为了感谢王老先生和先烈们为华夏的付出。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都有这想法,才有阅兵开场前的万人合唱。”
    说完,见她目光转向旁边赵雪君。
    今天雪君的表现着实让众人耳目一新。别说是他们,就是雪君自己也不知道刚才那里来的勇气,直到现在大脑还没完全过度过来。
    ……
    “一二三,茄子!”
    “咔咔咔……”
    随着一连串快门声响起,看台数百观礼者纷纷起身。
    一古稀老人满面红光道:“那我们今天就到这吧……。老嫂子,今天的场面,老哥泉下有知肯定高兴。”
    “谢谢,谢谢各位……”葛云晴奶奶微笑点头,在孙女搀扶下再次向众人鞠躬致谢。
    旁边董鑫赶忙搀扶道:“谢什么奶奶,要谢我们该谢王爷爷他们才对呢。”
    “就是……”话落四周络绎不绝的说起宽心话。
    一中年大妈拍着张凡肩膀笑道:“张先生,听说明天你们大白手机店在燕京开业,回头我带着女儿给你捧捧场。支持咱们国产手机!”
    “对!支持国产!老话说的好‘见人如见买卖’,张先生人实在,手机质量肯定不差!”
    “老先生太过奖……”张凡含笑拉住雪君,边和周围众人交谈,边走下离开观礼台……
    走来到护城河拱桥时,张凡感应到手机震动,来电人:马建龙。
    电话。
    马建龙爽笑道:“老弟你们d4区今天可风光了,一场合唱带动全场!连主席台都跟着唱起来。刚才我打开新闻一看!我的乖乖,全是你们唱红歌的事……”
    “行了,见面再聊!”
    “马哥在什么地方?”张凡问道。
    “我就在你身后呢。”说着,马建龙挂断电话,冲着转头回望的张凡等人欢笑挥手。
    其实他刚才一直站在不远处围观,只是人实在太多,想过去打招呼都不行。
    众人见面后也没有太多寒暄,一路欢谈着前往马建龙预定的私房餐馆‘哈府’。
    ……
    ‘哈府私房菜’位于燕京某王府边旁边,占地1000平米,建筑复古,风格雅致。
    老板哈达民父亲、祖上是前清的贝勒爷,‘特殊时期’哈府曾被‘没收’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府邸重新归还其家族。
    之后93年哈达民退休,在家里开办起私房菜。
    经营模式上,‘哈府’还保留着过去买卖人的老传统。老板叫‘东家’,总经理叫‘掌柜的’,服务人员叫‘伙计’‘跑堂的’。
    加上府内三进三出的大宅院,优美的华夏园林风景……一进门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传统气息。
    菜式方面,更是多达700多样,几乎涵盖全国大江南北、满汉食谱。最有名的,就是老师傅手中的‘梅菜扣肉’。
    这道菜虽然是常见的汉族传统名菜,烹饪起来也不复杂,但越是简单越考验掌勺师傅的水平。
    有人做的‘梅菜扣肉’吃到嘴里软糯如粥,可是一夹一抖落肉就散了。有的是卖相好,一抖落弹性十足,但吃到嘴里很油腻,胃口再好的人吃两块也饱了。
    哈家的扣肉恰巧兼顾这两个有点,吃起来不仅大大的解馋,而且让人百吃不腻。
    张凡等人一来马建龙便让伙计上了三大盘‘扣肉’,结果几筷子就夹干净。
    就在众人大口慰劳肚子期间,另一边‘60周年国宴’也在热闹的气氛中举行着。
    ……
    只见大厅内各界人士代表、开国元老、烈士子女齐聚一堂。
    郑老专程跟马老、郭老坐在一席位,欢谈畅饮期间难免谈到张凡、以及阅兵前那一幕。特别是看到故事的跟进报道后,郑老笑的满面红光,拉着马方程推杯换盏。
    “来来来,方程、文来,再碰一杯!”
    郑老脸上挂着一丝酒红,举杯道:“这杯酒就敬咱们华夏后继有人!”
    “今天国庆最值得高兴的,就是看到现场那么多同志,齐心协力的创造华夏奇迹!”
    “就像总书记说的,一首《十送红军》唱出了咱们缅怀先烈的思想,也唱出华夏民族复兴的精神!”
    “不管是我们这样的老同志,还是小凡那样的年轻同志,都在今天国庆上站在一起,而且他们比咱们冲在更前面。”
    郭文来畅饮一杯,笑道:“我们这帮该入土的没什么,未来推动华夏建设,走向第一世界的,还是那些年轻人。今天这场大合唱,不就是那些年轻人起得头?”
    尽管郭老没有明确提起‘年轻人是谁’,但郑老等人心里却通透着,哈哈一笑道:“说这个我倒是想起一件事,要跟老马同志你走个后门。”
    “……。小凡这个年轻人思维敏锐,创新意识更不用提。最近我看了他提出的‘互联网+新经济模式’,昨天又跟他当面谈了谈……”
    “我觉得这种新思路很适合在年轻人中推广。老马你看,这两天能不能给他安排一次讲课?到时候我也过去听听。”
    马老听后心中振奋,目光闪亮道:“不瞒老领导,我也早就有这个想法,就是怕小凡抹不开脸面,说自己资历不够。”
    “嗨!”郑老笑道:“还什么资历?创新需要资历吗?”
    “跟年轻人谈什么资历经验,就是在抹杀创意创新思路。他没资历,不一样参加你们经改策划?还提了那么多宝贵意见?”
    “好!郑老头,去,上台给我们做做汇报!”话落,隔壁老周叫好起哄,霎时场内掌声、欢笑一片。
    午饭结束后,郑老亲自打电话跟张凡交代了一下‘公开课的事’,时间就定在10月3号,地点是燕京师大典礼大厅。
    ……(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