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女神》41.肉桂、太子参

    在前几个科室,苏璇都是在住院部打杂。到了内分泌科, 她反而主动要求上门诊。
    中医院的规定, 只有主任医师才能坐门诊。内分泌科人手紧张,就一个快退休的老张主任够资格, 于是一周五天都是他坐诊。
    张主任早就从别的主任那儿听说过苏璇, 对她和季昀哲的事儿也有所了解。“上次小季是带你去开会的吧?看着脸熟。”
    “是我呀, ”苏璇给张主任的保温杯里倒上热水。
    “小季这孩子靠谱,家世好, 学历高,工作能力更是不用说, 科室里好几个小护士对他有意思……”张主任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赶紧笑眯眯打圆场,“不过小季一个也看不上, 我们刚开始还替他着急, 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有个你这么好的女朋友,你到时候读个研究生, 也留在中医院, 就来我们科吧, 比外科、呼吸科要轻松。”
    苏璇坐到对面,不动声色转移了话题,“听师兄说住院部病人不少啊, 怎么门诊上都没病人?”八点上班, 现在二十分钟过去, 一个病人都没有。要是在明德堂, 这会儿赵尚文都看了两三个病人了。
    张主任的笑容有些苦涩,“一看你就是没怎么来过门诊楼,你去别的诊室看看,也都差不多。尤其我们这些内科,一天连三十个都没有。你去一楼的专家门诊看看,一上午就四十多个。”
    门诊楼一楼是专家门诊,坐诊的是中医院退休返聘的几位老专家。苏璇听说好多病人半夜三四点就等着挂这几位专家的号。
    这种现象在中医院尤为显著,两位医生,病人下意识会选择年纪大的,似乎在中医这一行年纪就是经验,经验就等于医术。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做好正确的引导,这么多年来,人们对中医的误解太深了。”苏璇说。
    “诶,这倒不是误解,对于中医这一行,经验确实重要,病人用什么来判断一个医生的医术?无非师门、名声、经验。这三者占了一头,剩下两个也就跟着来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自个儿没本事,这三者都占全了那可更麻烦。你别看,这圈子里这样的人不少。”张主任喝了口茶,接了今天第一个病人。
    病人是个老爷爷,拿着长期门诊的本子来开胰岛素的。苏璇给老爷爷测了餐前血糖。
    “哟,餐前血糖都超过7了,胰岛素可要按时打。”张主任重新调整了胰岛素的量,跟老爷爷闲聊,“平时饮食要注意,多吃粗粮。”
    老爷爷一个劲儿点头,“吃了吃了,天天喝豆浆吃窝窝头,年轻时候天天吃窝头,以为老了能享福,吃点儿鸡鸭鱼肉的。还没享受几年,又回去了。”老爷爷摇头,“有时候看着孙女儿吃炸鸡烤鸭,我那个馋哟,还能活几年,想吃点儿啥吃点儿啥多好,可老伴儿、儿子、孙女儿全家盯着我一个。”
    老爷爷发完牢骚,拿着长期门诊走了。张主任叹气,对苏璇道:“我父亲七十多了查出来糖尿病,就是不愿意控制饮食,偷着买点心吃,管不住。我们一说他,老头儿就发脾气。我后来也想开了,他自己高兴就行,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委屈自己。结果这也十几年了,现在并发白内障,眼睛看不见,每周还要吃一斤桃酥、一斤饼干。”
    苏璇想,如果是她七十多岁查出糖尿病,大概也不想太委屈自己,怎么高兴怎而季昀哲可能会相反,
    接着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个病人,一大半是长期门诊来开药的,苏璇别的没学会,倒是对常用的胰岛素品牌有了了解。
    张主任看她坐在对面有些无聊,说道:“这边也没什么病人了,你去楼下退休门诊逛逛,找个有真本事的,跟着他抄方子去。”
    苏璇迟疑:“这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在我这儿也是浪费时间,你每天早上来报个到就行了,有事我给你打电话。”张主任摆手,让苏璇赶紧走。
    苏璇说了声“谢谢主任”就下楼去了。
    和楼上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诊一楼退休专家区的走廊上挤满了病人和病人家属。
    一共两间诊室,其中一间诊室门开着,里面乱糟糟挤了好几个人,苏璇索性也挤进去,远远地看里面的老大夫给病人把脉,又听他念方子,让学生输入进电脑。
    苏璇听了一半就出来了,看着对面关着的诊室门,琢磨着怎么进去。
    正这时,诊室的门开了,一个年轻大夫送病人出来。他跟病人道别后看向苏璇,“苏璇,你怎么在这儿?”
    苏璇一愣,上下打量面前的年轻人,确实没见过,“你怎么认识我?”
    年轻人笑意温和,“我当年转过你的微博呀,对了,你来这边实习吗?”
    苏璇有点不好意思,“对,想找位老师抄方子。”
    “那进来吧,我跟老师说说。”年轻人说着,进了诊室。
    苏璇忙跟上。
    诊室里此时只坐了两个人,一个头发雪白的老大夫,和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夫。
    苏璇的目光落在桌上的牌子上——周平,中医内科教材的主编,前两天刚从网上买了本周平的病案,还没到货。她只知道周平在江州,却没想到在江州中医院坐诊。
    “周老师,这是我父亲上次跟您说起的苏璇,她想来跟着您抄方,您看行不?”
    苏璇疑惑的看了眼年轻人,看来他远远不止转发过她的微博这么简单。
    周平打量了一眼苏璇,“哦哦,想起来了,坐吧。”
    年轻人给苏璇拉了把凳子,“坐这儿吧。”
    苏璇道了声谢,坐下了。年轻人叫了下一位病人,然后坐到苏璇身边。
    周平看病速度很慢,一个病人能斟酌半天,前前后后问病人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看似和病情完全没关系。
    这位病人是个刚上大学的姑娘,月经不调,头疼、心情郁结。
    周平从小姑娘的学校、问到专业,又问有没有男朋友,又问室友关系。最后才发现,姑娘心情郁结的源头在于和室友关系不好,被孤立了。
    周平就笑眯眯地开解她,“人的心情,可不能让别人控制了,你越是因此郁闷,那些欺负你的室友才越觉得有意思。找个男朋友,再多参加几个社团,校园生活丰富着呢。多漂亮的小姑娘啊,可不能钻牛角尖儿,平时多出去走走,认识新朋友,追你的男孩子,哎哟,能排一条街。”
    小姑娘被说得抿着嘴笑。
    “哎哟,这一笑更好看了。”周平快速写了个方子,身边的学生帮着输入系统。“快去取药吧。”
    苏璇跟着赵尚文这两年,养成个习惯,听完一个病人的症状,再通过自己的观察,会在心里先开出个方子,等赵尚文的方子出来,再进行对比,有时候会立即发现自己的不足,有时候则是要等复诊的时候才能看出两个方子孰优孰劣,刚开始自然是她经常考虑不周,后来大部分时候她都能摸清赵尚文的路数,最后一两个月,她在摸清赵尚文路数的基础上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今天她用同样的方式跟着周平学习,却发现自己心里的方子和周平的方子相差很大。
    周平用了好几味在她看来完全没必要的药,而且都是大剂量。
    又观察了几位病人,苏璇的这种感觉越发肯定。周平的方子几乎都在十味药以上,而且肉桂、太子参这两味药是每个方子都有的,这两味药还都不便宜。
    一上午下来,周平看了二十个病人,老人家站起来伸了伸筋骨,对苏璇道:“病人多,也没工夫给你讲,有什么不懂得就问你许师兄。”
    许师兄?他父亲也认识自己。苏璇心念一转,面前这年轻人不会又是许静山的亲戚吧?
    她的疑问很快就有了答案,周平和两个学生走后,苏璇帮着许师兄收拾诊室。许师兄人很热情,“我叫许晨,你就别叫我师兄了,叫我晨哥吧。我父亲是许静山,上次给你打过电话的,你应该知道他。”
    苏璇惊讶,没想到他是许静山的儿子,“当然知道,许老一直是我的榜样,只是我自知还有很多不足,所以也不敢贸然去见许老。”
    许晨没料到苏璇主动提了这件事,“那过了两年,你应该进步很大吧。”
    苏璇把桌面上收拾干净,脱掉白大褂,“有没有进步,我也不好说。”
    许晨也脱了白大褂,穿上大衣,跟苏璇一块儿往外走。“我刚看你的笔记,你一上午就观察出了周老师用药的特色,仅凭这一点,也不是一般的实习生能做到的。”
    苏璇笑:“正好,晨哥帮我讲讲,周老师为什么这么用药?”
    “这个一时半会不好解释,加个微信,我回头跟你说。”许晨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二维码。
    两人加了微信,苏璇眼睁睁看着许晨给自己的备注是“小师妹,”莫名觉得怪怪的,季昀哲给自己的备注是什么来着……好像没有备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