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浮尘》五 婚后

    小秋还和以前一样,日日去街上的摊边守着,聊以度日.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已是农历腊月中旬.一天凌晨,小秋坐在三轮车上由六生载着去批发市场上菜,车到一个桥头时,小秋就感觉恶心想吐,但终忍住没吐出来,走出桥头不远不好了,如此这般一连三天,三天后一切如常,小秋当时只以为是坐三轮车颠簸的,也没把此事放在心上,没想到已是珠胎暗结,此后一连仨月例假未来,小秋才知自己已怀孕.
    隆冬时节,在露天摆摊卖菜很受罪的,大清早的太阳还没出来,就已站在摊边整理上的菜了,冻得双手僵硬,双脚发木.赶上晴天还好,太阳出来后还有丝暖意,最怕碰上刮风的阴天:呼呼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割肉似的,好多小商贩的手都冻得红肿皴裂,有的人脸和耳朵都冻烂了,红中泛紫.到了腊月中旬,这些吃苦耐劳的小商贩陆续回了老家过春节,市场上卖菜的人越来越少,菜就越来越好卖,且价格还比以前高.于是小秋就和六生坚守菜摊直到腊月二十七,那时一天净赚一百多元,对于没见过什么大钱的乡下人来说,已很不错了.
    腊月二十八那天,他们才坐长途客车往家返,同行的还有六生的两个哥哥.车到中途,因为六生哥哥的撺掇,六生又和小秋呛起嘴来了,六生这人,越是在他家人和村人面前,越是在小秋面前耍威风给小秋难堪,不像别的男人会在人前维护着自己老婆.小秋憋屈了一路子。当坐着从镇上转乘的车到了婆家村里的大道上时,正是晚上。小秋真不想下车进这个家,倒想回娘家去,但想到当初父亲那阴鸷的眼光、冰冷的语言,小秋只好忍气跟在他们后头回这个婆家。
    下了村中的公路大道,沿一村边的林间小路向北走约二百米,就到了一个没有围墙的院落,只在院南边用农作物秸杆扎成了一道藩篱,标示出小院南边的界限,小院的东边紧挨那条林间小路,这条小路继续婉延向北,直通入村中另一大道。小院中只有又低又矮又旧的瓦舍三间,外加座落在院西边一间用作灶房的低矮草棚。走在前边的人拍门喊娘,东屋里遂亮出灯光,天!竟是柴油灯!连电都没有。一脚踏入屋中,犹如跳进了坑,这屋中地面竟比小院地面低了尺余还坑洼不平,东间屋子与堂屋有一堵实墙相隔,而西间屋子与堂屋竟是用高梁杆扎成的簿材(乡下俗语是如此发音)隔开的,且簿材上的高梁杆有一些已折断并脱落,西屋里发出羊膻和尿骚味,原来是当了羊圈。这整个是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场景!刚才是一个瘦小而又陀背的七十岁左右的老头儿来开的门,且轻咳连连,不用说,这是六生的父亲,小秋的公爹。和这老人打完招呼的,大家又进入亮着柴油灯的东屋,靠北墙的老式大床上拥被坐着一个长脸老太太,咋看起来虽也有乡下老太太的质朴,但那微拧着的眉尖却暗示着此老太也并非温良之辈。老太太被窝里还躺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这是老三的老大,小名叫宝。大家又都和老太太嘘寒问暖地打招呼,小秋也只得上前喊娘问好,老太太也装出笑脸儿和小秋聊了几句,但小秋总觉得这个老太太和他家族中的其他人一样,是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于是小秋也就尽量少说话。
    喧腾了一阵子后,六生就从他娘那里要了后院的钥匙,同了小秋去后院歇息。原来刚才的那个院落是六生三哥的家,六生名下的院落和房屋在后边,和他三哥的院前后相隔了一条道和三户人家。
    六生的这个院好歹还有围墙,西边和南边都是邻居,都有院墙相隔,东边邻路,也有一堵红砖墙,虽然不高,毕竟算是围成了一个院落,只有大门还是木栅栏的.院中只有三间红砖瓦房,连草棚的灶房也没有一间.这个院的地面和六生三哥那儿的却是相反:只有房屋的根基处比较高,而院中地面却比院外的路面还低,如果夏天下了大雨,这院中一定可作养鱼的池塘.小秋很奇怪,六生及其家人为什么就不从田里拉回点土把院子填平?谁家的院会是这种地形?开了锁进屋,屋子里倒也算整齐:地面是红砖整就,墙面用白灰刷过,窗户是钢筋的,就差安装窗玻璃,被六生他爹用几块塑料布封堵上了.堂屋里已整齐地摆放上小秋陪嫁来的条几方桌沙发饭桌椅子,西间屋子里有一张黑漆漆就的老式大床,床头放着一张也是黑漆漆就的带抽屉的老式书桌,看那黑漆的斑驳就知这必是六生他娘或他奶的两件可作古董的老家什,窗下还放着一张用来做饭切菜的新案板.东间的卧室里摆放着一张海绵垫的双人床,床头和墙边摆放着小秋陪嫁来的大衣柜,小衣柜,衣箱,橱柜,虽不是十分考究,也比他三哥屋子里看着舒服多了.这后院的遗憾就是缺少两间厢房做厨房,又缺了个作大门的门楼,再就是院中太洼,这三件搞妥了,也就和别人家一样是个可以安居乐业的农家小院了.
    小秋还和以前一样,日日去街上的摊边守着,聊以度日.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已是农历腊月中旬.一天凌晨,小秋坐在三轮车上由六生载着去批发市场上菜,车到一个桥头时,小秋就感觉恶心想吐,但终忍住没吐出来,走出桥头不远不好了,如此这般一连三天,三天后一切如常,小秋当时只以为是坐三轮车颠簸的,也没把此事放在心上,没想到已是珠胎暗结,此后一连仨月例假未来,小秋才知自己已怀孕.
    隆冬时节,在露天摆摊卖菜很受罪的,大清早的太阳还没出来,就已站在摊边整理上的菜了,冻得双手僵硬,双脚发木.赶上晴天还好,太阳出来后还有丝暖意,最怕碰上刮风的阴天:呼呼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割肉似的,好多小商贩的手都冻得红肿皴裂,有的人脸和耳朵都冻烂了,红中泛紫.到了腊月中旬,这些吃苦耐劳的小商贩陆续回了老家过春节,市场上卖菜的人越来越少,菜就越来越好卖,且价格还比以前高.于是小秋就和六生坚守菜摊直到腊月二十七,那时一天净赚一百多元,对于没见过什么大钱的乡下人来说,已很不错了.
    腊月二十八那天,他们才坐长途客车往家返,同行的还有六生的两个哥哥.车到中途,因为六生哥哥的撺掇,六生又和小秋呛起嘴来了,六生这人,越是在他家人和村人面前,越是在小秋面前耍威风给小秋难堪,不像别的男人会在人前维护着自己老婆.小秋憋屈了一路子。当坐着从镇上转乘的车到了婆家村里的大道上时,正是晚上。小秋真不想下车进这个家,倒想回娘家去,但想到当初父亲那阴鸷的眼光、冰冷的语言,小秋只好忍气跟在他们后头回这个婆家。
    下了村中的公路大道,沿一村边的林间小路向北走约二百米,就到了一个没有围墙的院落,只在院南边用农作物秸杆扎成了一道藩篱,标示出小院南边的界限,小院的东边紧挨那条林间小路,这条小路继续婉延向北,直通入村中另一大道。小院中只有又低又矮又旧的瓦舍三间,外加座落在院西边一间用作灶房的低矮草棚。走在前边的人拍门喊娘,东屋里遂亮出灯光,天!竟是柴油灯!连电都没有。一脚踏入屋中,犹如跳进了坑,这屋中地面竟比小院地面低了尺余还坑洼不平,东间屋子与堂屋有一堵实墙相隔,而西间屋子与堂屋竟是用高梁杆扎成的簿材(乡下俗语是如此发音)隔开的,且簿材上的高梁杆有一些已折断并脱落,西屋里发出羊膻和尿骚味,原来是当了羊圈。这整个是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场景!刚才是一个瘦小而又陀背的七十岁左右的老头儿来开的门,且轻咳连连,不用说,这是六生的父亲,小秋的公爹。和这老人打完招呼的,大家又进入亮着柴油灯的东屋,靠北墙的老式大床上拥被坐着一个长脸老太太,咋看起来虽也有乡下老太太的质朴,但那微拧着的眉尖却暗示着此老太也并非温良之辈。老太太被窝里还躺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这是老三的老大,小名叫宝。大家又都和老太太嘘寒问暖地打招呼,小秋也只得上前喊娘问好,老太太也装出笑脸儿和小秋聊了几句,但小秋总觉得这个老太太和他家族中的其他人一样,是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于是小秋也就尽量少说话。
    喧腾了一阵子后,六生就从他娘那里要了后院的钥匙,同了小秋去后院歇息。原来刚才的那个院落是六生三哥的家,六生名下的院落和房屋在后边,和他三哥的院前后相隔了一条道和三户人家。
    六生的这个院好歹还有围墙,西边和南边都是邻居,都有院墙相隔,东边邻路,也有一堵红砖墙,虽然不高,毕竟算是围成了一个院落,只有大门还是木栅栏的.院中只有三间红砖瓦房,连草棚的灶房也没有一间.这个院的地面和六生三哥那儿的却是相反:只有房屋的根基处比较高,而院中地面却比院外的路面还低,如果夏天下了大雨,这院中一定可作养鱼的池塘.小秋很奇怪,六生及其家人为什么就不从田里拉回点土把院子填平?谁家的院会是这种地形?开了锁进屋,屋子里倒也算整齐:地面是红砖整就,墙面用白灰刷过,窗户是钢筋的,就差安装窗玻璃,被六生他爹用几块塑料布封堵上了.堂屋里已整齐地摆放上小秋陪嫁来的条几方桌沙发饭桌椅子,西间屋子里有一张黑漆漆就的老式大床,床头放着一张也是黑漆漆就的带抽屉的老式书桌,看那黑漆的斑驳就知这必是六生他娘或他奶的两件可作古董的老家什,窗下还放着一张用来做饭切菜的新案板.东间的卧室里摆放着一张海绵垫的双人床,床头和墙边摆放着小秋陪嫁来的大衣柜,小衣柜,衣箱,橱柜,虽不是十分考究,也比他三哥屋子里看着舒服多了.这后院的遗憾就是缺少两间厢房做厨房,又缺了个作大门的门楼,再就是院中太洼,这三件搞妥了,也就和别人家一样是个可以安居乐业的农家小院了.
    没奈何老太太只得亲自出马,这个最得意的儿媳妇真离了,老太太是会很难受的。等老太太从胡聘娘家回来时就带回了胡骋不离婚的条件:要绑上老大去镇上的派出所给她认错。老太太找来老大就劝老大照办,老大当然不愿意,老太太只好软硬兼施,又是讲事理,又是哭骂。老大也怕老二真离了婚,再加上老娘的唾液和眼泪,只好忍着羞辱照办了,但自此后,老大夫妇和老二夫妇就成了仇人,老大连老太太也一并仇恨上了,恨她偏心。
    老大老婆更是在年轻时就和婆婆结下了怨结,现在自己都做了奶奶了,更是不理睬老太太了,因老大家和老三家是东西隔墙相邻,这两婆媳还经常上演指桑骂槐,隔着墙打口水战,这边这位开口骂狗,那边听不顺耳了就开口骂鸡,好在老大大儿媳,那朵辣花常年随丈夫在外,二儿媳在村里住得远,否则,两儿媳看见婆婆和奶奶骂仗,会是什么感想?老二夫妇和老三夫妇的怨仇又是怎么结下的呢?原来那次老大自缚请罪后,心里就羞愤难忍,终于有一天又和老二夫妇吵闹起来,而当时恰遇老三夫妇也在家,老三就帮老大教训老二媳妇―――在乡下有这一习俗:大伯子是不能打骂弟媳的,而小叔子打骂嫂子却没事.胡聘挨了老三的打岂能善罢甘休,就扑向前来拉架的老三媳妇,二话不说,抓住要害乳房就咬,当时差点把芬梅疼死,芬梅虽也不是好欺之人,怎奈要害已被咬住,也不敢动手再打已经红了眼睛的胡聘,边上的老大和老三为了顾芬梅,自然也再不敢上前打胡聘,连拉也不敢上前了,最终还是围观的村民们上前劝胡聘松了口芬梅松了手.
    事后老大老二老三毕竟是同胞亲兄弟,虽心里不舒服,但面子上还是说话和解了,老大老三老婆和老二老婆却结下了解不开的死结,彼此不说话不来往,宿世仇敌一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