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浮尘》四.青年时期

    心情好就会觉得时光快,眨眼又到学生们入学的时候了,小秋也只得收拾起散漫的暑期心情,拿着通知书去学校报到。
    小秋要去报到的这所学校是全镇几十年来唯一的一所高中学校,离镇政府不远,后面是镇上的一所普通初中学校。校门前就是那条连接县城的公路,这条公路上每逢农历双日到处都是来赶集的乡民们,路边摆满了各种小摊,路两边店铺林立,村民们日常所需要的东西在这儿基本上都能买到,也算是镇上热闹繁华的商业区了。
    学校的大门是两扇铁门,很高大,一天到晚都是大敞着的。铁门上面是拱形焊接的钢棍,连接校门两边的墙壁,拱形钢棍上有几个大方形铁片,上面写着这所学校的名字。
    入得校门是一路青砖铺就的甬路,路两边栽着绿化树万年青,万年青后边是青灰色的瓦房,也许是教师和学生们的宿舍。前行五十米,这条通发了三叉,一支通往前院,一支通往那座崭新的两层教学楼,一支通往大树遮蔽的幽幽的后院。
    小秋先随新生们去报名处报了名,然后就一个人在学校里转了一圈以熟悉环境。
    后院是五六排老瓦房,这里是教师日常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前院的东边是学生们的宿舍,男生和女生的宿舍隔成了两个院,宿舍西边是个很大的操场,操场南边还有两排房子,是上了锁的闲置的空房,学生宿舍的前边那一溜座东朝西的房子是学校的食堂。这个学校是几十年的老学校了,除了那座教学楼是新的外,别的房舍都是旧的,都是青灰色的瓦房。这所学校比小秋上的那所重点初中要大得多,但也苍老得多,唯一悦目的是校园内路两边的大桐树,伸展着那巨大的苍翠冠盖,以那醒目的绿给这所老校注入着生机。
    小秋最后又去宿舍转了转,小秋的家离这儿有八里路远,来回不方便,肯定是得住宿舍的了。女生宿舍共有六间,南北相对,自成一小院,这宿舍的外墙面已有很明显的风雨侵蚀的痕迹,墙根的砖表面已经酥了,墙角的砖还有被碰掉半块的。宿舍里的玻璃窗有的没了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布,有的窗上面的玻璃有着明显的裂痕。进入室内,墙面上粉刷的白灰早已成片成片地脱离,没脱离的颜色也已经变得发黄,更不堪的是室内的地面,没用水泥抹平,也没用砖块铺平,竟是原生态的高低不平的地面!这样的宿舍竟还不如初中学校的宿舍,那学校的宿舍最起码是窗子上都装有玻璃、地面修平的新房。小秋对这学校的住宿条件感到失望,又想想自己是来学知识的,不必太在意环境。
    在正式开学的前一天,小秋从家里带来了学习用品、被褥和日常用品,还从家里拉来了那张初中时代睡过的板床,又用拉来的一袋小麦到食堂兑换成饭票,然后就倒在床上看别的女孩子收拾东西。
    在这些收拾东西的女孩子们中竟有一个是认得的,她姓王,名叫小梅,和小秋是同一所初中毕业的,虽曾在同一所学校里读书,但由于没分在同一个班里,所以平时也就没什么来往,小秋只知道她也是个很上进、学习很用心的学生,现在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竟然遇到了校友,自然是倍感亲切的了。两个人很快就聊到一起了,相当投机。小梅是个质朴的女孩,不讲究穿着打扮,性格也有点内向,这些和小秋相近,相近的性格使她们得以维持长达三年的友谊。
    第二天小秋就进入教室正式上课了,当然这第一堂课,自然是老师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点名和发放课本。经过几天的观察,小秋发现这所学校里的教师的年龄大都在四十五岁以上,看起来一点也没有高中教师该有的知识分子气度,更像是田里归来的劳苦农民,而且这些教师确实家里都有田,一有空就骑自行车回家了,这些年纪偏大的教师使这所几十年的老校更显得苍老。三十岁以下的教师不占三分之一,都是刚从大专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看起来倒是年轻帅气,可个个脸上又带着怀才不遇的寂寞。三十岁到四十岁这一年龄段的没有,小秋就不知道是为什么了,初中学校里的绝大多数老师可都是这一年龄段呀。
    小秋还发现,这所高中学校里的学生已不像初中的学生那样孜孜苦读,班里每逢自习课就有好多学生不在,在的也是无精打采地爬在桌上以书挡面睡觉,或是三两个聚在一起闲聊,聚精会神学习的是少之又少,这些学生大都是为了混个高中毕业的文凭。当时的社会上正流行着那句“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难道是这说法打击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们对学生也不再紧加管束,但也很少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往往是讲完课就夹书本走人,有一位英语老师还更绝,学生们越是发出噪音,他讲课的声音就越低,他可不管学生用没用心听,讲完就走。大概是老师们觉得学生们都大了,该有自律的意识了,不好意思再训斥学生。
    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穷苦农民的子女,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都去县里的高中读书了,那时县城里有两三所高中,其中一所还是县里的重点高中,是全县成绩特别优秀和有钱有权人家子女的天地。那时农村的父母让孩子上学大多是为了脱盲,并不敢妄想自家孩子能考上大学,所以农村的孩子上学就晚,等到上高中时大多都已经十六七岁了,高二、高三十八岁的“成人学生”更多。在这样的校风下,想成材想学有所成,真的得靠自律了。就是这样的学校每年也有三五个学生考取大专的,考取名牌学校的倒没听说过,这些考取的学生还多是复读生和外地转校生。
    在小秋心里,考大学是她自小就有的梦想,如果考不取那就是她人生的失败和耻辱,她当然不会被校风所左右,她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有这种学习压倒一切的想法,小秋也不爱看课外书了,这时的她觉得大多数的课外书真的是闲书,是那些闲得无聊的人才看的书,那些风花雪月的爱情对小秋已完全没了吸引力,而那些琐碎冗长的传记也让小秋觉得无聊,翻来覆去也就那么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已没了新鲜感。时事类的新闻和事件对小秋还有点吸引力,可惜的是当时的她没有订报纸的意识,家中也没有电视,当时更没有网络可以利用,以了解这变化莫测的现实世界。她只有一头钻进课本中学习那有限的僵化的课本知识。
    高中阶段的小秋从来没注重过自己的个人形象,还把原来的长发剪成了短发,只为了洗头的时候方便,自那时起,再没留过长发。
    因为没衣服可穿,小秋把小学时代的一件上衣又找出来穿在了身上,小学时这件衣服穿在身上很大,现在终于合体了,只是后背上已撕裂了一条长长的缝,小秋用针织好,照穿不误。小秋明白,自己不能像别的女同学那样穿得光鲜,自己和哥哥都在读高中,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务农的父母能让自己读高中已是自己的幸运了,自己必须节俭。
    在小秋的印象里,那时的亲邻都没有给过自己什么物质上的支援,所以对于小学好友春莲那二十来元钱的馈赠小秋是感恩于心,永记不忘。
    那天是星期天的傍晚,小秋又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却遇到了小学时代最要好的朋友春莲,两个人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聊天。从聊天中小秋了解到春莲小学一毕业就下学了,在家里帮父母做事情,同时在村里给人家编炮仗赚钱。她还从舅舅家认识了一个男孩,目前正在和这个男孩谈恋爱,另一个小秋儿时的好友巧巧也和领村的一个陈姓男孩谈恋爱了。农村的女孩普遍结婚早,十七八岁就定婚了,好在那时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自由恋爱,让这些女孩子有了自己选择对象的可能。两个人边走边聊,一直走到了本大队和外大队交界处的桥上,两个人才停下来惜别。这时春莲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塞进小秋衣袋里让她日常零花,推辞不下,小秋只好收下了。这一共是二十五元钱,在当时能买三瓶茅台,小秋在此之前还没有有过这么多的零花钱,从父母那儿要一次也就三两元钱,还得花上几个星期,在此之前也没有什么亲戚给过她哪怕一元钱的零花钱。这些钱都是春莲平时给村里那些做爆竹的小厂打工得来的钱,这钱丝毫不带铜臭,而是闪耀着纯洁友谊的人性的光辉,感动着小秋的一生。
    努力学习、争取一举考入大学,这是小秋一踏进高中校门就立下的决心,所以在学习上小秋是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在高一时成绩在班里是名列前茅,不过小秋并不以此为荣,小秋清楚,班里的学生是一群乌合之众,在这样的同学堆里成绩再好也不值得骄傲。
    高二分科时小秋选择了文科班,对物理化学小秋不感兴趣,在这方面的基础也薄弱。但小秋没料到,文科的史地也不是好对付的,历史不仅要精通中国的上下五千年,还要精通全世界的历史,从远古时期人类的起源直到现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场变革、每次战役、各种和谈条款、每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历史事件的意义、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各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真的是纷繁复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