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浮尘》三.少年

    进入中学后,因为一个礼拜才回家一天,儿时和少年时的好友和玩伴就都渐渐地疏远了,有好多甚至自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了往来,即便是同村的好友巧巧和小学时代最要好的朋友春莲,也见面很少了,只是假期见见,或是周末回家时碰巧遇上聊会天。没有好友的日子该是多么地空虚和失落啊!刚进入中学的小秋心情是难言地郁闷,虽还有两个同村女孩而且这两个女孩对她也很好,但依然解不开她以郁闷铸造的心锁,大概是因为她和她们虽是同村却缺少友谊的基础吧,她和她们缺少儿时和少年时代的沟通,而儿时和少年时代的友情是世间最纯洁最真挚的,在这样的友谊里心可以随意地撒泼儿打滚无所顾忌,在这种情谊里的心情才算得上是彻底放松的心情。在郁闷的同时,小秋也心怀着希望,希望能在学校里找到像儿时那样真挚的友情,找到能和自己志趣相投、真诚相待的朋友。
    在刚入校的日子里,放眼看去,虽然绝大多数是陌生面孔,却也有几张是熟悉的,这几个长着熟悉面孔的同学都是来自西北点,西北点——小秋村上的小学归属的乡里相关的教育机构以区域划分的教育试点,一个试点包括相邻的几个大队部的小学。小秋在当年参加点里考试竟赛时见过这几位同学,所以觉得眼熟。这几位眼熟的同学中给小秋印象最深的有两位,以至于漫长的人生风雨并没有把他们淹没于记忆里,几十年后还能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这两位同学一个是女孩,一个是男孩。那位女孩姓常名叫春梅,中等个,这是个有着明星相的漂亮女孩,小秋第一次见到她就惊艳于她的美貌,白净的方脸上长着一双大大的双眼皮眼睛,这是一双灵动而又沉静的眼睛,会说话似的,而她本人并不是话多的张扬女孩,一部分话已由眼睛代说了,而稍尖的下巴又给这张脸增添了几分秀气,那稍厚的梦露式的嘴唇使这张脸更趋于完美,红红的点了胭脂似的嘴唇里发出的声音都是清亮的,宛如晨钟余韵。这是一位很出众的女孩,犹如花中的牡丹、鸟中的凤凰,站在女孩堆里,人们总是最先注意到她,凡是见过她的人莫不对她洋溢着灵气的美貌印象深刻。这位女孩儿虽是乡下女孩儿,却有着城里女孩的优雅,微微昂起的头颅又透露出高贵,对这样的女孩子,小秋只敢远观而不敢近交,在这样漂亮的女孩面前,对自己的外表,小秋会产生深深的自卑。这位女孩儿比小秋高一届,小秋入校时她刚读初二,后来在初三时竟有缘和她分在了一个班里,这位女孩在初三复读了一年后考取了市里的中专。如此漂亮的女孩儿在学校里当然免不了受情窦初开的男孩子们的骚扰,听人说,她在初二时就和某个男孩在谈恋爱,受家里人的干扰,没成正果,初三时,那些没得到美人青睐的少年又偷偷地毁掉过她的课本,好在复读一年后考取了市里的中专,后来就没了和圆珠笔作为奖品,猜对了就奖励一支。这些谜语大都是一些涉及文学和历史知识的文字游戏,因为小秋在小学时就读过许多“杂书”,对谜面的领悟力较强,也就能猜出大部分,有时都不好意思上台再猜了,就私下告诉同桌谜底,让同桌出面,一堂课下来,往往能赢一大堆笔,别的同学就只有羡慕的份儿啦!
    另一件能给小秋以自豪的事也是和这位风雅的李老师有关。那天,又是作文课,这位李老师抱了一大摞作文本进班后,讲了开场白,就拿出一个作文本来打开,说要让同学们欣赏一篇作文,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小秋在下面一听:哦,这不是我写的《我的奶奶》吗?读完后李老师又风趣地向大家说,这位同学写她的奶奶用大衣襟包了一大包拾来的干柴,她奶奶穿的应该不是西装吧?同学们大笑,小秋却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脑袋。下课后,这位李老师让小秋工工整整地把那篇作文又抄写了一篇并拿去了,说是要把这篇作文投往该地区的一家中学生杂志《海燕》。可是后来却没了下文,这位李老师再没向小秋提过这件事。
    可能是这位老师事后忘了投稿了,也可能是自己的稿子不合格没被人家采用,小秋私下里想。但这件事却在小秋心里种下了一棵投稿的种子,她想验证一下自己的作文到底达没达到发表的水平。小秋从来都没拿写作文当难事,以前的语文老师也都常常夸赞她的作文,但都没这次老师要给她投稿给她的影响大。几年后,当她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在南方的一家叫作《侨乡文艺》的杂志上时,她心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初中的李老师,是他,最先鼓励她投稿,他,相当于自己人生中的伯乐,虽然自己不敢自诩为千里马。
    上了中学后,相比于小学时代,小秋的量反而下降了,当时的学校里没有图书馆,镇上也没有图书馆,只有一家卖书的新华书店,对于小秋这样连菜钱都没有的乡村穷孩子,哪有钱去买书啊。上了中学的女孩子,也不能再象小学时那样疯疯癫癫,再也不能满村子地跑着玩,再也不能见了人家的书就要拿去看,周末从学校回到家只能和妹妹们嬉笑打闹一阵子,余下一点时间还要收拾家务和打理个人卫生:洗衣服、刷鞋子、洗头发——都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了,再不能让衣服和头发上生满虱子了!那时小秋课外的唯一来源就是哥哥带回来的一些书,中学时,哥哥带回来的书也少了,小秋的课外书几乎断流。据小秋那时的观察,村里和亲戚们家的书也少了,原来,村里的孩子们手里多的是民间传说类的连环画,青少年和青年们手里多的是大块头的讲史的演义和革命的传奇类的书,名著也不少见,可是到小秋上中学时再回到村里,已很少看见孩子们读连环画了,偶尔去别人家窜门,也不再看见屋子哪个角落里还扔有大部头的书了,只是有一次去舅舅家时,却发现舅舅家有几本表哥搜罗来的杂志,小秋随便翻开看看,却都是些奸杀一类的所谓的法制内容,那里面的插图虽然张张生动形象,却透露着莫名的诡异,小秋对那种诡异感到一丝丝的害怕,就随手又把这书扔掉了。
    再后来,小秋发现,这类的书在村子里已很常见,同时流行的还有言情,而那些讲史、讲革命、讲民间传说类的书却日见稀少了,最后那些名著在农村里竟不见了踪迹,在人们不再爱看这类书时,那些农村妇女做饭时都拿这当引火的材料。当时那些刚穿上花衬衫、喇叭裤的青年嘲笑爱看书的人时会说“看了红楼梦,会得相思病”、“看了岳飞传,会变圣人蛋”、“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等等,小秋心里就不明白了:《红楼梦》难道只是教人怎样害相思病的么?民族英雄岳飞怎么就和圣人蛋挂上钩了呢?老年人不能看三国,少年人不能看水浒,既如此,那中学的课本里为什么还选有《林冲雪夜上梁山》、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呢?当然,这些所谓的时髦青年也有他们爱看的书,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不如读《红娘》,夜来学翻墙”。
    小秋从这些现象上隐隐觉得社会在变,社会风气在变,这种变,让小秋心里有一丝丝的不安:自己以前从书上看到的自以为是真理的东西不会都被慢慢否定了吧?既然少了课外书,小秋只好埋头于那枯燥无味的功课中了,但没了课外的调节,小秋只觉得自己的大脑变得迟钝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